家庭教育我们受过的那些教育亲子教育

培养孩子哪有什么标准可定?

2017-09-25  本文已影响349人  七彩蓝澜

俗话说“一样米养千样人”。同一个父母生的孩子也是极不一样的,哪怕是双胞胎。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但偏偏成长的路上硬生生被各种同化着。

对于一个上学的孩子,最讨厌的就是家长拿他来跟别的小孩比,比,比。作为家长,我也讨厌拿孩子跟别人比,不管对方优秀还是普通,他人就是他人,我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偶尔不觉意说了一些类似参考的话,女儿还提醒我“为什么要拿我跟人家比?”我只好跟她道歉。

前几天,一个朋友跟我说想给儿子报素描,问我意见。因为她的儿子比小蓝小一岁,而刚好在暑假期间我去了一个画家朋友家咨询过他们,他们同时也是开着美术培训学校的,所以会有比较正面的经验。画家朋友的建议就是要再大一些,虽然现在也有很多孩子学素描,但太枯燥的学习过程很容易让小孩失去兴趣,大一些再学并不影响他们将来走美术特长生的决定。

培养孩子哪有什么标准可定?

于是我也按画家朋友的建议跟我那个朋友说了,她问我为什么?因为她觉得自己儿子画的“虽然很丰富,但是感觉一塌糊涂”,至少她完全看不懂孩子画的是什么,孩子分析后才会有一种“哦,原来是这回事啊”的感觉。也不知道是不是别人还是家长多次跟小孩说他“画得不像”,于是孩子最近在闹着要上素描班。

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凭什么要画得你懂啊?”我跟她说“你这样说会给大师鄙视你的。”我推荐她看《星星的孩子》这部电影。她说“好多年前就看过了,人家画得很好啊!”我说“你不要追求画得像不像啊,小孩子就是要自由表达,画得丰富那样就很好了,你不要强迫他长成你们想要的样子!”她又问可不可以送孩子去学画画,我跟她说可以去学,让他自己自由涂画就好了。

一般来说我尽量不写比较熟悉的人之间的事,但这件事情困扰了我好几天,写出来朋友估计不高兴,但不写一下发表我的看法,我觉得我也不开心。纠结了两天,我选择了尊重我自己的表达欲望。

在小蓝五岁的时候我也送过她去少年宫学画画,因为看到她很喜欢画画,就想让她有人指导一下。但我一直很忌讳那种要求一定要怎样画怎样画的老师。偏偏就遇到了这样的老师。有一天我去接她,看到老师在不停催她快点快点,然后还帮忙画了几笔,看到我,就跟我说“画得太慢了,颜色也太粗糙”什么的。当时我只是微笑没表态,但不久后我就没让小蓝再去那里学画画了。

我不是介意人家批评我的孩子不好,只是觉得她的教法就是我嫌弃的那种。画画,本来就是一种修炼心性的事情,快快快只能是完成任务,哪里有什么开发创意之类,如果这样的画画方式,我更愿意在家里给她一堆白纸任意画她想要画的东西。

是的,我曾经有一段时间给她一大堆纸,一天可能画上20张左右,我每一张都听她分析了,还帮她拍了照片并配了她讲述的文字。我很惊讶孩子那小小的脑袋里怎么装着这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她很喜欢画,但不喜欢上颜色,就是因为怕涂出界了像当时学画画的时候给老师批评。所以我也从来不强求她上颜色。

培养孩子哪有什么标准可定?

林正碌老师说“全中国的孩子画花都带一个笑脸,画太阳都带一个笑脸……这是摧残,限制和控制。”

真的,我也是很反感那种抹杀灵性的教育行为。无论是画画还是写作。

每学期刚开学不久,小蓝的作业都是不太用心,至少分数一般,但到了后面她就慢慢追上来了。这学期前面两周的作文只拿了两个B,相对于之前的动则A++,A+++之类,有很大的落差。我心里虽然有点诧异,但表面还是不动声色,默默在想应该怎样咨询她一下。

一天训练结束后,在路上她跟我聊了课堂的事情,我就顺着话题问了她“你好像还没有进入状态?最近的作文好像不怎么花心思?”她说“对啊,我进入状态很慢的,常常是刚进入状态就要期末考试了!”我差点笑喷了。

第三次作文终于又回来了A++,她说老师在课堂上点着名跟她说“某某小朋友也是练乒乓球的,她的这篇作文就写得比你好,例如最后一段……,就写得很好。”她居然连老师课堂上略带过的小朋友的结尾也记住了来跟我复述。我能听得出她有一点不服。

我跟她说“她写得结尾固然很好,但很多作文本里都有这样的写法,太普通,更像大人的口吻。虽然你的没有使用那么多的优美词语,但我觉得那样的写法才是你们孩子该有的角度与表述,而且你的作文里有你自己的风格与趣味语气。她的爸爸妈妈都是语文老师,所以更容易写作上倾向表面‘词语很漂亮’的文章,但我更喜欢你的灵动。你不需要跟别人比,你加强自己的书写就好了。”

当然,我不是在为了我的孩子辩解什么。

常常有家长问我“孩子作文写不好,要不要送他去作文培训班?”

我几乎没有表态过同意的意思。因为所谓的作文培训,都是应试式的培养,都是尽挑一些适合“优秀作文”范文里的条条框框来引导孩子,让孩子模仿,只需要一年,这个孩子几乎就没有自己的想法了。

也许我这个人不喜欢约束,约束人身自由也就算了,约束灵魂的自由我觉得就是万万不可的。每一个孩子个性,生活习惯,经历都不一样,完全没有标准可言,为什么一定要以某种既定的标准来培养他?

时代在变化,墨守成规的那一套终究会过去。在求学阶段就已经同化了,还要求什么成人后才来培养创意和灵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