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个要点,让简报更精彩
简报,是除了简讯、新闻稿之外,日常接触最多的一种文稿。好的简报,重点突出、内容详实、数据鲜明,让人对作者要传递的思想、要表达的工作一目了然。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重点
常见的简报,大框架上先分个一、二、三段,然后每段再分个(一)、(二)、(三),标题要求排比,分论点体量要求大体一致,满篇,透露出来“工整”二字者为佳,方见撰文者功力与用心。作为一向自认为勤恳爬格子的小木,一直致力于成绩一篇工整佳作,但每每可望而不可及。
但是,某次在编辑简报的过程中,与领导同事的交流,让我打开了另外一个视角。大体逻辑如下:包括简报在内的文稿,都是搭建在工作的基础上的。那么问题来了,工作中总有重点和关键环节,体现在文稿上,自然也该有重点和关键环节。重点和关键往往又体现在字数上,那么,各段体量大体一致的编排是否合适,就有待商榷了。
再往深想一想,文稿要体现重点,前提是明白工作重点在哪里。例如,一项工作机制的建立、完善,往往跟随着单位内跨部门乃至跨单位的资源整合,畅通资源整合渠道就是工作的重点。但在编辑撰文的过程中,如果缺乏重点意识,就容易让重点湮没在其他工作中。
数据
12年之后,大数据开始进入公众视野。大数据的根本在于数据、在于数据意识。其实,文稿也是如此。数据用好了,就是对论点的有力支撑,否则,再有力的论述,也会略显逊色。
以上是知,从知到知易行难,已经用了正式开始码字的18个月。日常的总结,有各条线的各种数据,但一直以来做的,不过是机械的堆砌;停留在一个被动用数据的状态,别人提供哪些数据,我们就放哪些数据,至于为什么放、怎么放、哪些该放哪些不该放,甚至未曾有过思考。
被忽略,不代表不重要。让数据说话,其实应该是文员们的基本功。除了脑海中要有数据意识,还要有数据准确性的意识。长期身处小数据时代,我们对数据准确性的要求很高,只有数据准确了,才能反映真实情况。实践中,由于统计口径、方式等的差异,数据的准确理解有时也不是那么容易。这就要求小文员能够多沟通、善沟通,及时了解并反映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