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文史赏析大陆文汇

“细雨湿衣看不见, 闲花落地听无声”

2025-08-27  本文已影响0人  业余养花

此典句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别严士元》: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日误儒生。

译文:

在这春风乍起的日子,我们的船停泊在苏州城外,水国的天气带着初春的寒意,忽阴忽晴。蒙蒙细雨润湿了衣服,自己却没有注意到,枝上的花朵飘落到地上,听不到一点声响。薄暮时你离开了,夕阳下江上孤帆远去,湖南碧草如茵,绵延万里,充满了我的惜别深情。如果有相识之人问到我的境遇,请你转告他们,我命途多舛,已是被青袍所误的一介书生。

注释:

别严士元: 别:一作送。 严士元:吴(今江苏苏州)人,曾任员外郎之职。

倚棹: 泊舟,停船。

阖闾城: 即今江苏的苏州城,相传春秋时伍子胥为吴王阖闾所筑。

闲花: 指野花。

湖:指太湖。

情:一作“程”。

东道:一作“君去”。

青袍:又称青衿。唐代贞观四年(630)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

儒生:诗人的自称。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送别诗。通过江南春寒、细雨湿衣等细腻景物的描写,在依依惜别中流露出仕途失意的苦闷。诗中“闲花落地"“孤帆远影"等意象,既写眼前离别之景,又暗含对前程的迷茫与忧虑。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首联以水国早春的阴晴不定起笔,既点明送别地点(苏州)和时令(初春),又暗喻人生际遇的变幻莫测。

“倚棹”二字生动勾勒出舟楫待发的场景,而“阴复晴”的天气变化,巧妙烘托出离别时复杂难言的心绪:既有乍逢又别的怅惘,又有对前途未卜的忧虑。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堪称全诗点睛之笔。诗人捕捉到了江南春雨的细微特征:雨丝细密到视觉难以察觉,却从衣襟渐湿中感知其存在;残花飘落虽能看到,却静寂得无一点声音。这种“以有写无”的手法,既凸显水国春景的独特韵味,更通过视听感官的错位体验,营造出凝神静思的离别氛围:二人默然相对,连衣湿花落都成为心绪的外化,极静中暗藏极深的不舍。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通过落日孤帆的实写与湖南草绿的虚写交织,空间上从眼前延展至万里之外。“孤帆影”的苍茫与“万里情”的绵长相呼应,既预示友人旅途的孤寂,又寄托诗人对友人抵达潇湘后境遇的悬想,更暗含自身羁旅飘零的感慨。

“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以自嘲作结。“青袍”与“儒生”的强烈反差,道尽寒士沉沦下僚的愤懑。表面是嘱托友人传话,实则借“误”字倾吐半生蹉跎:这既是刘长卿贬谪时期的典型心态,也折射出中唐寒士的普遍困境。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