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摊文化更具烟火气——我也摆过摊
两会之后地摊文化兴起,勾起了我儿时的记忆。
说起我于地摊儿的结缘,那是小时候的记忆。
爸妈都是厂子里的双职工。爸爸在工厂开叉车,妈妈在厂子食堂门房工作。
想不起妈妈为什么当时总是去摆地摊儿,也许只是因为当时的个人经济兴起,鼓励个体发展。
市区周边的村落各个轮着赶庙会,最大的亮点就是搭戏台唱大戏,还有马路街边两侧涌流不断的地摊,逛庙会的人,乌央乌央,一群接着一群,人山人海,比肩接踵,热闹非凡。
每逢周末或赶上庙会的时候,妈妈就会背个大包带着我一起去摆地摊儿……
依稀记得那个时候我也就5岁左右吧,妈妈在商场门口铺上一个大布单,然后把货品摆在上边开始叫卖。我跟着蹲在步摊后边,一时兴起也会学着叫卖,只是从我嘴中喊出来的却是:“卖捂奶的啦!”引逗的周围人哈哈大笑,我都不知所以然,莫名其妙,也不知啥羞羞。老妈那个时候摆卖的是文胸……
守着摊儿无趣的时候,最喜欢在身后的商场里坐电梯,那个时候商场里电梯刚安装不久,坐着总是很新奇,坐电梯上上下下,很是过瘾。
第二次的地摊儿记忆是在小学二三年级,那个年纪的我识数儿了,也会一些简单计算。爸爸总是说,学会这些简单的东西呀,做个小生意是没什么问题啦,再复杂的数学也用不上。
周末,和伙伴们一起玩耍,在家里的杂物中翻到了一些小杂货,是女生用的小卡子,小勺子之类的,数量还不少,新新的一大包,一看就是家人卖剩的货品。我们几个小伙伴就商量背着这包东西到街边去卖,或许还能挣些钱嘞!
我们两三个八、九岁女孩子在街边儿整整守了一个下午,羞怯的我们不会叫卖,鼓起勇气喊一嗓子,也没什么人围观,无人问津,就更加生怯,只有一位老奶奶光顾,卖出去了两毛钱的卡子,当时的定价也是自己随口说的,让人家看着给,给多少算多少。
总算是开了一张,成就感还是满满的,之后小伙伴相跟着一起去吃冰棍儿了……
现在回想起那位买小卡子的老奶奶,真是为善良且有爱心的老人,她为我儿时的这段记忆增添了不少温馨的感觉。
当然,从那时起,我就知道生意这玩意儿不好玩。摆地摊时的热闹红火,一抢而空的场面只是想象罢了,大把大把的钞票不容易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