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羊补牢”……

2023-12-21  本文已影响0人  兰若_f318
旭日东升

今日语文课。因为要月测,这两天没上新课,做做练习,复习复习,临近期末,也权当期末复习了。

复习《愚公移山》,做一选择题,选择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大部分同学都能选对,再追问其他几项不同在哪,可就不好看了。其中有一项是比较“河曲智叟亡以应”和“亡羊补牢”的“亡”,有学生竟然回答说“亡羊补牢”的“亡”是“死亡”之意。这简直是让我目瞪口呆!惊为天人!无言以对!

这样的小故事在我想来,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诸如幼儿园的年纪,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抑或幼儿园的老师,哄孩子的时候有意或无意间就讲给孩子听的,就像孩子刚学会说话教他(她)背“床前明月光”一样,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可是……

今天课堂里发生的情况,使我认识到:我们的一些(或者个别)孩子,在成长的家庭里,没有接受到一丁点儿的文化教育,哪怕是无意识的熏陶都没有!

不得不说,这是一件很B Ai的事情!

想想也是,我们的很多孩子,都是外地务工人员子女。很多都是孩子打小就丢给了家中的老人照顾,别说教育,一年到头也难得回两次家,就连见面也屈指可数。那些陪着孩子长大,念儿歌、讲故事的温馨场景,多是幻想中的画面。

老人呢,一边忙于自己的基本生计,顺带照顾着孙子孙女,好多能管的也就是物质上的吃喝拉撒,至于教育,特别是文化上的教育,说得夸张点,基本上是一片空白。一是自身没读过啥书,也就无法文化输出;最主要的没有这方面的意识,隔辈亲,他们给予的多是物质上的满足,让孩子吃好喝好不受委屈。

就是那些把子女带在身边的的,也多是孩子大了读书了老人管不了才接到身边来。这时候再管,小孩子有些习惯已经养成,再改很难。而且打小不带,和孩子之间隔着情感的鸿沟,交流都没那么顺畅。再忙于生计,晚上加班,回来孩子已经睡了;早上孩子上学走了,父母还没起。这样一天也难得说上两句话。难得休息一天,也是补觉做家务刷手机,孩子不听话,学习不好,也基本无暇顾及。有些管不了的,也就放任自流随他去了。不讲理的,出了问题,不是怪老师,就是怨学校……至于家庭里的文化氛围,更是从何谈起啊?!少之又少!

孩子们自己呢?离开了爷爷奶奶,身在异乡,又缺少父母陪伴,总得有安放自己的方式,要么是一部手机,打游戏、刷小视频;要么,和同病相怜的伙伴溜街,吃吃喝喝,聚在一起玩手机,出口成“脏”,染上了许多不良习气……缺少父母的管教,真正热爱读书的,有,但不是很多。

这样看,不知道“亡羊补牢”,也就不足为怪了。

也有的孩子是知道这个故事的,也能讲个故事大概,但一追问,一刨根问底,就不知所以然了。比如“亡羊补牢”的“亡”,“狐假虎威”的“假”,他们会错误的理解为“死亡”、“假的”的意思。

从教学的角度说,字也好,词也罢,在一定的语境中才有鲜活的生命力。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当下语文教学一直在强调的“要创设学习情景”的原因吧。

认识到问题所在,想办法去改变,“亡羊补牢”,才“未为晚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