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问题与问题驱动在教学中的实践 2018-12-1

2018-12-19  本文已影响0人  冰雪奇缘_ab18

                    赵  煌

      最近一直在思考,孩子们从哇哇哇问不完的问题,到没有问题,闭口不言,孩子真的没有问题了吗?一些孩子脑子不愿意动一下,或者动不了一下,只靠老师不停地灌,被动接受,学后不思,到底需要怎样去改善?师生辛辛苦苦一节课又一节课地上,孩子们到底是智力发生了变化,还是记忆的仓库又放进了一些东西?如何让孩子把思考变成一种习惯?

    在最近的教学中,我尝试努力激活孩子的思维,打造“问题教学”教学模式。什么叫“问题教学”模式?就是让孩子在问题驱动下学有目标,学有方法。孩子们失去了提问的能力,也就失去了获取知识的原动力。我们经常说,我们应该让孩子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应该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到底怎样做呢?

    在一堂《夜晚上班的动物》上,我像往常一样,总觉得科学教学不需要方法,内容够有趣,我讲课够有激情,语言够有节奏,够风趣,够吸引学生,可是学生对一个小绘本的回答让我彻底改变想法,似乎一下找到了使学生思维腐烂的根。

      教材的第一部分安排的是四副画组成的小绘本,大致内容就是夜里猫头鹰出来抓田鼠,看见刺猬和蛇打架,以及蝙蝠出来接班等等。我让孩子自读绘本,想,通过读绘本你学到了什么?两分钟后,我请一位同学回答。学生的回答让我大失所望。他基本上就是将课文读了一遍。不能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抓不住重点。我突然在想,我是要帮他捋重点还是教他捋重点?我们教学到底是要教给孩子什么?仅是这些知识,还是让他们有了自己的学习方法?一个三年级的学生阅读能力还停留在只能够读全文儿,不能提炼语言,根本不能知道作者的目的。对这个漫画而言,没有多么高深莫测的思想价值,仅仅是让孩子简单了解一下晚上上班的动物都有谁。读完一篇文章,却不知道读完我们到底是要学什么,这样的阅读能力真的让人很担忧。我突然想起一次外出学习。一位专家说:“教师就是在学生与编者之间的一个桥梁。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就是要了解编者为什么要这样编,想要教给孩子什么?”想到这里,我开始转换角度来问学生。我让孩子们把书合起来。对同学们说:“同学们,我们一起看黑板。我们一起来看这个题目《夜晚上班的动物》。假如你是我们这本书的编委,你很想教给小朋友什么知识?大家讨论一下。”自己当编委,学生一下来劲了,经过一番讨论,我让同学们再来回答这个问题。一个同学说:我想让小朋友们知道有哪些动物是夜晚上班的。另一个小朋友说:我想让小朋友们知道他们在夜晚上班的时候都干什么。又有小朋友说:我想让小朋友知道他们上班的时候是怎么样干的。同学们的问题提完之后,我很欣喜。如果大家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读书,已经能了解这一课的大部分内容。我将他们的问题罗列在黑板上,我再次引导同学们。

    “我们人类为什么不在晚上做野外工作呢?”

    “我们人类晚上看不清楚。”

    “那你有没有什么新的疑问?”

      有一位同学兴奋地举起手来,说:“我想让小朋友知道,它们为什么可以在晚上工作?”我们把这个问题提炼成“他们为什么适宜晚上工作?”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一下,四个问题成功地提出来啦!然后我说:咱们再来打开课本,看看你们和编委想法是否一样?孩子们饶有兴趣地打开课本。我让同学们再来读一读小漫画。看这次能捕捉到哪些信息呢?这次学生的回答截然不同。他们完全围绕着黑板上的四个问题在回答,一下抓住了重点,学习效率极高。剩下的几个环节教学内容恰巧解决了我们提出的四个问题。这节课孩子们学得兴致高昂,既有做了小编委的成功感,又抓住了学习的重点,轻松突破难点。这堂课让我体会到了问题的重要性和问题驱动的有效性。

    课堂问题的解决只是课堂的一部分。更重要的应该教给孩子开放地继续到其他地方摄取更多的相关知识。在课本上知识全部挖掘结束之后。我又问同学们:“再看黑板上的四个问题,仔细想一想。你还有没有意犹未尽,还想知道的东西?”这次同学们就聪明啦。有的说:我想知道除了课本上的这些动物还有哪些别的动物上夜班?还有的说:我想知道除了猫的眼睛可以根据光线的强弱调节,适宜晚上上班,那么其他的动物又是怎样适应晚上生活的呢?他们还有没有其他的适宜晚上生活的特征呢?最后我让同学们带着自己最想知道的这些问题,回去以后仔细查资料,了解更多的动物科学知识,下节课交流。

    教学应该是开放的。让学生课内学方法,课外去捕捉更多的知识。这节课,这些问题的提出,就是将孩子的思维带入无限的空间,在课后,去拓展更多的知识。我想,如果我们长期用这样的方法教学。孩子的思维会在提问中不断得到训练。从质疑——阅读——再质疑——拓展阅读。这才能更高效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真正提升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