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心只是一种自我评估
“如何培养自信心?”这是一个经常被问到的问题,也确实很值得谈。先说下专业的概念哈!
自信心类似于心理学中的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身成功应付特定情境的能力的估价,它是人尝试用自己有限的经验把握陌生世界时的那种忐忑不安的心理过程。换句话说,信心确实是成功后的良性情绪,但从逻辑来讲依然有其盲目性。了解这些基本知识,我们就会发现,培养自信心首先要有成功体验。如果一个人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没有过任何成就感,他很难建立起自信。
就教育孩子而言,可以从生活的各层面加以关注。比如,学习上强调他可控的部分,努力了,专注了,等等,而不是最后的结果;生活上关注细小的家务劳动,肯定他的小进步。这样长此以往,“我很行”,这种积极体验会在进行其他更难的尝试中化为勇敢的行为。
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因材施“助”和循序渐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擅长,如果家长一定要在大人看重的方面让孩子尝试,可能与他自身的优势相违背,这样起不到作用。比如,让以稳定见长的小学生去和同学们比速度,也许就是不培养自信,而是体验挫败了。同时,家长要注意从难度较小的事情开始,这样更符合培养能力的规律。因为如果一下子给个与实际能力相差很大的任务,有可能不是增强而是削弱了孩子对自己的信任。
关于自信心问题,很多家长有一种迷信:即将所有不满意的表现都归结于自信心不足,认为只要有自信一切不在话下。
实际上自信心只是一种自我评估,它影响一个人的现实表现,但绝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表现不好,可能是因为能力不足;如果很有信心却没有相应的技术或者合适的环境照样不一定会有想要的结果。这就提醒家长们,要从具体做事着手,在不断操练的过程里,不自信的会变为自信,盲目自信的也会因为实际体验而有了更切实际的自我定位。
其实,小婴儿一开始是高度自恋的,成长过程中这种体验慢慢纳入更现实的标准和框架里。也就是说,随着孩子一点点长大,自然能力不断增强,对自己的评估也会越来越积极。这其间,家长更要注意的是不人为挫败即可。当然也有很多更偏重行为层面的训练也可以参考,比如挑前面的位子坐、多正视别人、加快走路速度、展现笑容,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