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学习、教育读书让生活美好

随思‖真正的书在人心里(53)

2020-05-23  本文已影响0人  身后书

         

读书

            真正的书在人心里

  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在书里面,世界上没有的东西也在书里面,比如人的想象、智慧、思想、发现。

  读书的目的,可以大致分为四类。比如说身体不舒服了,想知道哪儿疼是怎么回事,去找一些医书来看,这是工具性的读书。

        第二类就是求知,读书时也许没有什么非常明确的目的,但这可能影响了我后来从业的选择。

      第三类就是消遣性的读书。

      第四类,就是读书是为了心灵生活,这是我最推崇的。我们需要书里那些内容给我们治愈,我们需要比较纯粹的、精神的、情感的生活,需要思考的、审美的生活。

  享受别人的思想,也是很快乐的事,特别是这些思想有发现的时候,它会一下子把你引申到一个抽象的、全新的境界里去,这时你会发现,人的智慧在那个地方忽然开辟了一个空间。这让人很享受。

  我所有的人生经历和收获,都离不开文学和书籍的滋养。我儿时的启蒙教育,是从每天晨起早读古典诗词和四书五经开始的。诗词中所描绘的情景与生活的诗意,生发了我对美的追求。

        在整个传统文化保护的过程中,我有一个体会,那就是我们不知道的,永远比我们知道的多。走进某个村子前,我们真是没有想到,这里有那么好的艺术,有那么好听的歌,有那么好的一种手艺,或者那么美的一些建筑。这时候你反过身来,倒需要工具性的读书。需要找资料,需要找当地的人来问,需要找当地的县志看一看。这样我会多知道很多东西。我觉得学习应该永远是知行合一的。

  真正的书,不止在书房里,更在田野、在社会、在人心里。我要在田野里阅读那些文化遗产的书、生活的书、老百姓的书、生命的书,只有这样,才会是对一段历史、一种文化和一种生命的立体解读。

  (摘自微信号“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 冯骥才)

阅读

出自宋代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诗人告知我们:古人在学习上不遗余力,年轻时下功夫,到老年才有所成就。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不够完善,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

      出自唐代王贞白的《白鹿洞二首·其一》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已春深 一作:春已深)

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诗人说:专心读书,不知不觉已经到了暮春时节,一寸光阴就像一寸黄金珍贵。

      如果不是道人来逗笑,还在深入钻研周公孔子的精义、教导呢。

      出自宋代苏轼的《和董传留别》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诗人在诗中提出:虽然生活当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但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

      不喜欢陪伴着老儒一块清谈过“烹瓠叶”那样的苦日子,决定随从举子们参加科举考试。

      虽不能像孟郊那样骑马看花,但却有机会被那“选婿车”包围,让自己眼花缭乱。

      中举仍然可以向世俗之人夸耀,诏书上如鸦的黑字新写着你的名字呢。

图书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