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区块链世界的爆发,是杀手级 dApp 的横空出世?
在上篇文章《互联网是如何抛弃去中心化的初心?》中,《经济学人》的视角与见解令人耳目一新,或许了解互联网的历史,探析技术与商业的迭代进化,能够让我们在面对区块链技术的早期曲折时淡定不少。
今天特意带来这一系列的第 2 篇译文,作者聊到了目前的区块链盛况与当年的互联网如出一辙,只是我们却愈发期待,未来的 dApp 究竟是什么?
在此之前,先要解释下 dApp 是何种新生事物。
dApp 是 Decentralized Application 的缩写,可以说是去中心化应用或者分布式应用,字面理解即数据并非存储在中心化的服务器中,而是分布式存储在每一个节点中。
节点可以认为是区块链网络中的计算机,可能是电脑、手机、矿机,节点负责记录和储存数据。比如比特币网络中负责记录和存储数据的全节点就是矿机。
像我们平时使用的微信,比如头像、联系人、朋友圈的数据都是在储存在腾讯服务器中的,由一个公司来进行管理,这是一种中心化的存储方式。腾讯有权限删除你所有的数据,也有权限更改所有规则。比如以后所有人的朋友圈不能再发布视频。中心化的产品规则和数据都是由中心机构决定的。
dApp 是分布式储存数据,运行在去中心化的网络中,好处是每个节点所存储的数据都是一样的,数据公开透明,任何单一或少量的数据篡改,也无法改变整个数据库。
相对于传统互联网应用程序,dApp 给人带来的遐想要深远得多,只不过,我们可能太过纠结去中心化的特征,而忽略了一款产品的核心价值何在。
引起下一轮爆发的事物到底是什么?在作者看来,这很可能是 dApp 的普及,不过一切都还等待时间的见证。
比特币之所以流行和爆款是因为它解决了人们的生活痛点(数字黄金),而不是它用了什么前所未有的底层技术。
以太坊依靠 ERC20 协议,解决了初创企业融资难的痛点,因此才一夜爆款,逐渐流行开来。
归根结底,无论作为产品人还是用户,我最为关心其实还是用户体验与创新,去中心化与否从来都不是主角。一款或是项目是否会爆款和流行,从来都是看体验和痛点,底层技术谁又会在乎?
潮水一直在前进,最近听到最多的消息就是区块链游戏与各种公链的生态建设,持续关注总会发现不一样的精彩,忘记价格,突然有种返璞归真的意味,天天喊着归零,还是踏实做事来的实在。
希望你能够有所启发。
翻译自:https://www.economist.com/special-report/2018/06/30/blockchain-technology-may-offer-a-way-to-re-decentralise-the-internet
普罗大众之于天主教,正如技术大会之于极客。演讲者们通常在这些集会处高谈阔论,听上去与布道者并无二致,皆言之,未来可期,今日破晓。3 月,Blockstack 这家创业公司便在柏林的区块链会议上大放异彩。这股跃跃欲试的热情不禁让人想起 20 世纪 90 年代的集会盛景。一些演讲者旁征博引早期的赛博先知,例如已故的《赛博空间的独立宣言》作者 John Perry Barlow,或是早期万维网(如今被称为网络 1.0 时代)发明者 Tim Berners-Lee。
诸如此类的盛况似乎预示着一项全新技术潮流的诞生。千奇百怪的商业与项目早已遍地开花。人们却容易将这些与近期通过首次代币发行(Initial Coin Offering,此为众筹的大肆宣传形式)发行全新加密货币的初创公司混为一谈。然而,尽管 Blockstack 与其同行做事大同小异,主要目标便是利用这项技术让网络世界成为去中心化之地,用 Blockstack 联合创始人 Ryan Shea 的话说就是,人人可以自主名义相互往来。这再一次听上去就像 20 世纪 90 年代那些极客说的话。上一代遗憾败北,这一代会大获全胜么?
前路漫漫。为了达成目标,他们将推翻现有数字政权,亦即强盛不衰的 Web 2.0 时代。然而,这似乎成为了信息技术的特征之一,每过数十载,最有利可图之处成为商品。20 世纪 70 年代,微处理器大幅降低了计算机成本。20 世纪 90 年代,开源软件颠覆了微软当年称霸一时的 Windows 操作系统。如今,来自 Placeholder VC(这是一家笃定技术趋势的风险投资公司)的 Joel Monegro 预测道,「现在就是数据了」。
离开,却永不退场
如今网络应用充斥了用户界面、代码与数据。例如,脸书的网站与应用程序最为出名,但两者却仅为虚拟时代的冰山一角:大多数与一切保持社交网络持续运转的信息皆在云端。掌控数据赐予公司力量。用户可自由切换服务,但他们却失去了信息,包括与朋友的联系。与此相反,在 Web 3.0 的新世界中(或是真正的简写 Web 3),界面、代码、与数据相互分离。这将权力还给用户,他们决定程序获取信息的权限。若是他们对某一社交网络不甚满意,他们可轻易切换到另一项。利用这些去中心化应用程序,或是 dApp,用户也可与其他用户交流,无需中间囤积数据的中间方。
诚然,相似的理念早已实践过但失败了。去中心化服务,当时被称为「点对点」,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与 21 世纪之处曾大放异彩。它们消失殆尽,主要原因是无人知晓如何搭建稳健的去中心化数据库。这一局面直到 2009 年比特币与区块链的发现才得以改观,区块链技术便是加密货币的底层。本质上看,区块链是无需中心化监管的公开账本,由用户集体维系,这些用户被称为矿工,他们维护区块链的安全性,并且相互制约。
尽管这些时日,比特币的主要功能便是投机,但是加密货币可视为 dApp 的一个范例。区块链技术是特殊的数据库,每一个流通中的比特币交易历史记录不可篡改,将清晰展现各方所属。代币持有者使用被称为钱包的软件,这其实是拥有必要加密钥匙的区块链浏览器,以记录资产与转移金额。
几乎所有的 Web 3.0 项目都从比特币与以太坊身上借鉴了大量设计。以太坊推出了智能合约,仅需几段代码便可制定在必要条件发生时自动执行的商业规则。最为先进的项目聚焦在打造 dApps 所需要的软件基础设施。Blockstack 目前被视为是最有雄心壮志、为 dApps 开发的操作系统。
另一项领域便是去中心化的数字存储。Solid 就是其中之一,它由 Tim 博士领导,专注个人随身数据,人们可将自己的信息存入其中(尽管这不会运用到区块链技术)。另一个项目是 IPFS,由初创公司 Protocol Labs 的联合创始人 Juan Benet 构想而生。
真正意义上的 dApps 屈指可数。在 Blockstack 上面运行的 Graphite 是在线文本梳理与其他办公软件的集合,与谷歌的 G-Suite 神似。依托于 IPFS 的 OpenBazzar 是亚马逊的镜像。没有中心服务器来罗列正在出售与处理交易的信息;相反,买卖双方下载可直接交易的软件。目前最为热门的 dApp 是名为加密猫的一款游戏,它是建立在以太坊区块链上的数字宠物集市。
打造合适的工具与程序需要时间,但这并非去中心化最难的部分。机构创新同样不可或缺。若是区块链将要无中心监管,某些人将要担当这一责任。它可以是矿工,也可以是开发者或是节点(保留区块链副本的电脑)。Web 3.0 项目通常类似小型经济体,拥有货币与治理机制。项目领导者,虽说是自由主义者,但不得不成为监管者。
早期的去中心化尝试同样败北,皆因为经济体系欠缺,包括那些早期互联网。历史上,大多数协议由研究者开发,由非营利机构维护。但是,当互联网成为主流,资金涌进时,事情变得愈发复杂了。商业利益加剧了达成共识的难度,工程师更偏向加入那些快速增长的互联网公司,打造应用程序。除此之外,采用新协议的激励太少。因此,风险投资家 Monegro 先生在 2016 年的《快速协议》的博客文章中写到,他们便成为了互联网的附属品,应用程序却如火如荼。他认为,Web 3.0 将会背道而驰。
比特币再一次指明了道路。隐秘的发明者中本聪同样设计了加密经济学模型。矿工将从数字破解的工作中得到物质奖励。抛开细节,每十分钟他们便参与一次乐透。胜者赢得更新区块链的权利,并且获得一小份比特币。奖励仅在十几轮乐透比赛后才发放,因此,保持系统持续运转符合胜者利益。
大多数 Web 3.0 项目已开发了自己的加密经济学模型。这一理念就是用去中心化组织取代中央银行,这一组织由通证(一种加密协作代币)所维系。所有利益相关方都纳入其中,包括用户,每一方都在这一组织中拥有个人权益,并且得到由协议创造的相应价值。
杀手级 dApp?
一些模型仅是为创造繁荣市场,在加密猫的案例中,这意味着你能够用物质奖励购买、销售并且喂养它们。另一些项目更为高远。Filecoin 旨在成为数字存储空间相互交易的市场。为了保持运转,这一项目(同样由 Protocol Labs 创立)设计了大量经济建模。一套复杂的机制对应着供需关系。
然而,目前最为细致的加密经济学模型是 Steemit,它是一个在线论坛,奖励百万注册用户用真金白银发表文章或是评价内容,这也是代币形式之一。一种形式流动性强,能够在交易所迅速变现,提供了即时满足的快感,吸引了大量用户。另一种形式是 Steem Power,不易转换,让成员保持活跃,拥有得越多,投票的权重越大。
若是这听上去太复杂,这些加密代币的不法之徒更是嚣张。曾几何时,比特币是良好的开端,尽管在这一案例中,它展示了我们如何不做。当神秘的中本聪先生于 2010 年末消失时,他并未留下任何足以称道的治理机制。仅有基本规则。比特币开发者统一改变系统软件,矿工们执行了通过算力的投票。但是,近年来,两大集团却在如何提升比特币能力上争锋相对。结果,一些团体已经发明了自己版本的代币。以太坊如今也是遭遇了相同的困境。
为了避免陷入困境,一些新兴区块链项目正在计划将决策机制以智能合约的形式写入软件中,这也被成为链上治理。例如,Tezos 将其成为自我修复的账本。它使得每个人都能够提出方案,其他人投票表决。获胜者将得到代币奖励。Polkadot 则计划在创世区块(这是每个分布式账本的锚定)中编写宪法。代币持有者将可以投票表决任何对系统的改变。但是将有宪法委员会,可能会推翻决议。
Web3.0 项目需要解决一系列的实际问题,如此方可起飞。比特币再次梳理了线索。其中被加密从业者们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可扩展性,意指区块链目前无法解决大规模用户共存的问题。比特币的性能与之前要高出不少,但峰值还是每秒 10 笔交易,与中心化支付系统能够处理的每秒上千的能力相形见绌。新兴区块链能够做得更好,但是很可能还是无法打败中心化数据库。
此外,许多区块链项目自己同样是中心化的。几乎所有的比特币矿池都在中国,由几家企业所控制(尽管政府正在限制高耗能行业)。代币分配同样中心化严重。在线论坛 Steemit 就是典型案例:90% 的 Steem Power 代币由 2 % 的用户所掌握,尽管一直试图在改变。
「区块链迄今已发展十年。可是,应用程序都去哪里?」Tim O’Reilly 推进了点对点,发明了 Web 2.0 的词语。即便如此,他也无法定义技术突变,很可能解开区块链的难题,让这些账本更具有扩展性。甚至脸书也将其视为未来的机遇之一:上个月,它成立了区块链事业部。据说,脸书对收购区块链项目十分感兴趣。若是技术突破势在必行,成功的 Dapps 必将以前所未有的形式席卷。对于新技术范式而言,在全新领域作战比重新在传统战场打拼要轻松得多。Andreessen Horowitz 风投公司的 Chris Dixon 如是说。请记住,谷歌并未通过开发全新的操作系统打败微软。Web 3.0 的搜索引擎是什么?Dixon 先生认为是那些用创新方式管理数据的服务,例如,从数字信息中提取精华,同时让消费者与企业掌控自己的数据。
但是,若是互联网的再次去中心化是天方夜谭?这就是中国领导者的想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