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管理

刻意练习——为何道理我都懂,但就是做不到?

2019-07-09  本文已影响0人  认知领域Knowin

关于我们的故事:

这几年知识付费火起来后,很多人并不缺乏概念,但却缺乏学以致用的能力。所以很多培训课程是“购买冲动、听时激动、听后不动”。特别是概念泛化后,更加显得累而不聚焦、茫然不知所措……

作为管理咨询行业的老兵(是的,我们就是那帮整天穿得“人模狗样”的家伙:),我们更怕被贴上讲“概念”的标签,所以借此也为管理咨询正名:

—管理咨询不是卖方案写报告,而是要死磕落地跟实操。

—管理是一种成就而不是陪伴,借用德鲁克的话:“管理者,必须成事!”。

—管理自己、管理人生、管理企业,其本质都是管理,每个人也都是自己的管理者,关键都在“道”跟“悟”。

这也再次回到我们想做认知领域Knowin这个平台的初心:尝试用认知跟管理的力量,帮助愿意自我成就者成就自己,真正实现转变跟共同成长。

我们一直在探索的,正是从方法论到方法落地的路径。

知道并不等于真正懂得,懂得并不等于真正能够做到。

正如我们在前两期所强调,知识不是用来储藏,只有通过实操才能转化为技能,才能实现从记忆、联系到价值创造。

如何实现从知识到技能转化,夯实认知的第二块基石(技能)?

以下,进入正题。


能力提升的关键难点在于“行”而不在于“知”,从深度阅读到刻意练习,实现的便是从知识(知)到技能(行)的进阶转化。传统教育、培训只是告诉我们正确方法、传授知识,刻意练习则聚焦行动,通过一套成熟有效的训练模式,帮助我们提高实战技能表现。

运用刻意练习前,需先纠正两种典型错误思想:

——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即认为“我不能”“我不会”。有个概念叫“自我效能”,即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低自我效能的人做事前会更多纠结个人缺陷、任务艰辛和失败的负面后果,这会导致可怕的自我预言实现,即无意识中塑造了自己的行为以符合心理预期。

——足够时间做某事,就一定更擅长。如果没有刻意练习,每次重复可能都是原地踏步。这也正是“一万小时”定律的误区,即认为足够刻苦努力就会更加优秀,其实却在浪费大量宝贵时间。

一、走出“舒适区”

首先刻意练习强调要走出“舒适区”,进行有目的地练习。能力的三个区间不少人应该都听过,关键还是在于边界如何界定,主要注意两点:

——下意识地强迫自己走出“舒适区”,进入“训练区”。要刻意跳出我们已经熟练掌握并成为习惯的领域(比如不动脑就能完成的事情),进入训练地带进行刻意练习(比如好好看下这篇文章¬_¬)。

——但也不能步子跨得太大,一下子进入了“恐慌区”。恐慌区是指我们完全陌生没有任何基础的领域(好比从来不跑步的人,突然要去参加马拉松,那是玩命~),需谨记步子跨得太大太快,通常容易扯蛋。

二、掌握练习方法

其次刻意练习要求掌握固定的方法和套路,进行针对性练习。在明确目标基础上,对技能进行解构并制定专项计划,按基础模块进行大量重复训练,在重复中明确薄弱环节各个击破。

1.拆解

任何领域高手都是从基础功练起,为了忘掉单一动作形成整体,一开始就必须先分解并学会每个动作。比如以演讲汇报为例,就可以拆解为表情、动作、语态以及内容准备等各模块。

2.重复

按照训练方案,对各个基础模块进行重复、重复、再重复。这种重复最好能够在真实场景中进行模拟练习,说白了就是在实战中边干边学。比如最有效的演讲提升方式就是每次正式登台前,都找同事演练一遍,一遍不够还要两遍、三遍。

3.改进

在重复过程中,一定要聚焦进步、找出不足,全力关注技能的特定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改进。比如天生性格比较害羞内敛,那就在演讲训练中刻意加进互动环节,可以是自我调侃或提问,也可以是举手调查或小游戏,反正尝试用不同方法进行突破。

三、获得外部反馈

最后刻意练习一定要有外部的评估反馈。这样才能做到实时监测练习效果、锁定错误动作,并提出改进建议,避免踏入机械重复的死循环。

1.外部教练

最有效的评估反馈来自外部教练,正所谓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优秀教练熟悉专项领域的套路跟常见错误,能够站在外部视角,准确定位我们的短板,看到我们看不到的问题,并提供经过大量实践检验的有效改进方案(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真实受众

如果没有条件获得教练指导,那就寻找真实受众,比如上面所举演讲例子的同事或身边朋友,虽然他们不能从专业角度给予指导,但却能从最直接的受众角度给出客观建议,而且由于不拘泥常规,说不定还能带来意外惊喜(正所谓“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四、持续强化动力

刻意练习在某种程度上是“反人性”的,其需要我们走出舒适区,颠覆自己的习惯,并进行“All in”(极致专注)。因此强烈跟持续的动力是基本保障,这也是兴趣决定成败的原因。除了明确个人兴趣这种发自内心的动机,还可以通过几种方式强化来自外部的动力:

—将大目标细化成小目标。立一个不容易打脸的flag,将大目标分解成阶段性可量化的小目标,这样比较容易让自己坚持下去。比如坚持跑步一个月很难,但先坚持一周会相对容易。

—用阶段性成果奖励自己。对完成各个小目标设置即时奖励,比如完成一周的跑步目标就奖励下自己吃顿好的(呃~顺便增加下罪恶感,下周更有动力继续跑:)。

—持续总结成功经验。每完成一个阶段训练,就花点时间总结下经验,归纳做得好跟不好的地方,让自己看到进步,这样能够提高自我效能,反哺推进行动。

—更短时间,更高专注度。最后需谨记刻意练习可不是越多越好,而应设置固定时间,不受干扰,在较短时间内足够专注(比如一周跑三次/每次6公里,就要好过天天跑/但每次只跑3公里,供参考:)。

能力没有天生,都可后天习得,关键在于是否有足够强烈的动力以及正确的练习方法。

刻意练习强调通过“有目的地练习”(走出舒适区)、“专项练习”(掌握练习方法)以及“反馈闭环”(获得外部反馈),达到学以致用,从而帮助我们真正掌握做事的能力。

(最后开个严肃的小玩笑:如果看完这套方法,但却不去实践落地,那连“刻意练习”本身也是没法刻意练习的哦:)

The End~

P.S.:“自我效能”理论由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提出,指个人对自己完成某方面工作能力的主观评估,评估的结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行为动机。

P.SS.:“1万小时定律”来源于格拉德威尔,指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不管你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一万小时,基本上都可以成为该领域的专家(详见《异类》)。

P.SSS.:“刻意练习”的理论和方法由艾利克森首次系统提出,主要为作者研究专业训练领域的人才训练案例而总结得出,详见《刻意练习》。


认知领域Knowin

公众号ID:RenzhiKnowin

一群极致的知识极客,跟我们一起,探索发现更好的自己

彩蛋,一张图了解“刻意练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