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慢
从前慢
前两天在整理东西的时候,翻出来几张很久以前收藏的有意义的明信片。说起明信片,倒是想起了20多年前上大学时比较流行写信的日子。如今互联网时代、AI时代,传统的纸质通信方式应该是逃不开被逐渐淘汰的命运吧!不知道会有会有一天它们会彻底退出历史的舞台。
以前写信是和身处异地的亲戚和朋友沟通最主要的手段。记得在我还很小的时候,我的三姨婆有时候会突然来我家,一般情况下如果不是来找奶奶商量什么重要的事,那么大概率就是为了让妈妈代笔写信。那时候,三寄公在上海某个工厂上班,据说这个工厂还带有保密性质的单位,收信地址不是什么具体的XXX路XX弄XX号,而是一个公用的邮箱,再由专人去分发。三姨婆坐在我家的纺纱凳上,她用缓慢的语速说着家乡话,妈妈坐在昏暗的灯光下用钢笔把她说的话转成普通话再用书面语记录下来。三姨婆说的无非是家里的近况,孩子的学习以及各种人情往来,最后附上一些嘘寒问暖的话。等她说完,妈妈再一字一句写完,然后读给她听,如果有表达不清楚或者不贴切的再做修改,最后装进信封,准备第二天去邮局寄出。看似简单的事情,这个过程最起码要2小时左右。说话时的语气,要表达的情感以及思念亲人的心情并不是那么容易可以用文字书写出来的。等到感情宣泄完,她踏着月色回家的时候,便也是等待的开始。
从前时光慢,我们一天一天地等待,翘首盼望能早日听到邮递员骑着的28寸大自行车龙头上的铃铛声。只要听到这银铃般清脆的铃铛声,那肯定是一封家书,那是沉甸甸的爱啊!
记得大一开学那一年,是爷爷和妈妈陪我一起坐着绿皮火车送我去南京上学的。那时候爸爸常年在外开车,在家里的日子并不多。妈妈从来没有出过远门,一个人送我她自己都不放心,所以就有了爷爷的作陪。爷爷年轻的时候去过不少地方,家里还存有一张他和几个朋友一起在北京天安门前的合影。爷爷和妈妈把我送到学校后的第二天她们就坐车回家了。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几天以后我竟然在学校收到了爷爷从家里寄给我的信。整整两页多的信纸上写满了他的不舍和留恋,时至今日如果再让我读一遍那封信,我估计我依然会像当年一样感动得泪流满面。爷爷的字写得很好看,人们都说人如其字,一点不假。爷爷有一颗清明的心,做事非常认真,做了一辈子的总账会计,名副其实。
上大学期间,和几个要好的高中同学书信往来,聊聊学习、聊聊生活琐事、聊聊将来,同时以慰藉彼此的思念之情。写信的结束就是等信的开始。那时候市面上有各种各样的信纸:卡通的、梦幻的、风景的、复古的、小清新的......有时候给不同的人写信会挑选不同类型的信纸,然后写完信还会把信纸折成不同的形状再装进信封。折成爱心、折成蝴蝶、折成相思叶,还有一些已经完全记不得样子了。文字带给我们的感动不是现在的微信消息能够比拟的,毕竟那一份手写的温暖是电子设备代替不了的。有人竟然在信封的封口处给我留言,当我透过厚厚的浆糊的另一面看到模糊的字迹时我都惊呆了。如果那一次拆信时我使用了剪刀,那么封口上的“暗号”我将永远都不会知道。那些细腻的心思,那些不善表达的言语,那些留在岁月中的是是非非,被定格在渐渐泛黄的信纸上。据说钢笔字可以妥妥保存50-150年之久,比人的寿命都长,一辈子没问题。
写信的日子,那么悠长,又那么短暂,就像我们的青春。这让我想起木心的《从前慢》: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人家就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