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小故事(3):雏凤清声
休息一周开开心心过大年之后,我们又回来啦!这次要跟大家分享的是谁的诗呢?第一首我们来学习李商隐的诗。
李商隐是晚唐诗人,我们去年讲过诗人“小李杜”,还记得吧?就是“李商隐和杜牧”这两位诗人的合称。我们已经学过两首李商隐的诗,一首是《夜雨寄北》,一首是《嫦娥》,都还会背吧?
先一起来复习一下《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再一起来复习一下《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好啦!现在我们要开始新的诗歌之旅了。
在开始今天的学习之前,我先问小朋友们一个小问题,如果有人同时夸你和你的爸爸,你还记得他们是怎么夸你的吗?有些小朋友可能不好回答,会说“别人都是夸我,很少一起夸我和爸爸。”
那我们也应该听过别人夸人家父子,或夸人子女的吧?我先来一个夸人普通版本的,“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或者“虎父无犬子”;如果再来一个夸人的高级版,我可能会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但是要夸得到位,夸得让人心花怒放,还真要数李商隐的这句“雏凤清于老凤声“。这是将别人一家比做了凤凰,既夸了孩子,还赞扬了父母,真是夸人的高级版。
其实这句话,是出自李商隐的一首诗,这首诗的题目很长,有多长?比诗的内容还长。我念给小朋友听听哈,题目是:《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尽惊,他日,余方追吟‘连宵侍坐裴回久’之句,有老成之风,因成二绝寄酬,兼呈畏之员外》,我数了一下,有45个,一首诗才写了28个字,结果标题却写成一篇小古文。
看来李商隐写诗,取标题很任性啊,不是动不动给你来个无题,就是给你弄个长长的标题。而且这么长的标题,还没加标点符号,让我们自己断句,还是很有难度的。
刚才题目里有“二绝”这样一个词语,说明李商隐写了两首绝句给韩冬郎和他的父亲。第一首比较著名,内容是这样的:“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这首诗背后还有一个小故事。在讲故事之前,我们先说说故事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前我们讲过,李商隐曾在泾源节度使王茂元那里做幕僚,得到王茂元的赏识,把女儿嫁给了他。那王茂元可不止一个女儿,嫁给李商隐的,是他的小女儿。还有一个人,叫韩瞻,娶了王茂元的大女儿,生了一个有才华的孩子,这个孩子就是我们接下来说的故事中的韩偓,换句话说,李商隐是韩偓的姨夫。
韩偓,小名叫冬郎,所以李商隐在题目中亲切地称他为韩冬郎。公元851年,这一年的秋天,在四川的节度使柳仲郢(yin)邀请李商隐去四川,在去四川之前,家里举行了一次宴会,专门为李商隐饯行,而韩偓也跟着家里人一起去为他的姨夫饯行。这时候他还小,才十岁,就是一个小学生的年纪,在宴席上,他写了一首诗送给他的姨夫李商隐。这首诗里有“连宵侍坐徘徊久”这样老道的句子,可惜全诗已经失散了,只留下这一句。
这一年,李商隐的妻子去世了,就像我们讲《夜雨寄北》时说的那样,“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此时在四川,飘摇不定。后来,李商隐回到长安,他回味着亲人送他离开时的场景,吟诵小朋友韩冬郎送给他的诗句,忽然就感知到了一个10岁的孩子对他的关心和体贴。
于是,他给自己的连襟韩瞻寄去了书信和诗,表明了自己,在离别宴上情绪不高,是因为要离家万里,心中惆怅。但韩冬郎这个孩子的诗作和心地,让他激赏。韩冬郎的文采和心地,就如同雏凤一样清脆婉转,这个孩子将来会比你这只老凤凰更有前途。
能够得到姨夫的夸赞,对韩偓来说是值得高兴的事情,因为李商隐虽然官途不顺,没做过什么像样的大官,一直都是给别人做幕僚,但是李商隐在文化圈里知名度高,那是数一数二的。有了李商隐的夸赞,韩偓也因此成名。
听完了故事,我们再来看一下这首诗的意思。第一句说:“十岁裁诗走马成”,十岁,我们讲了,在公元851年,韩偓才十岁。“裁诗”,就是作诗。“走马成”就是说韩偓作诗文思敏捷,走马之间即可成章。
这里其实是有一个典故的。
《世说新语》里面说,在东晋时期,豫州刺史谢尙发现袁虎文才很好,就把他推荐给大司马桓温。桓温让他负责府内文书起草工作,袁虎写《东征赋》赞扬东晋许多名士。桓温带兵北伐,袁虎也跟他一起去。在打仗前线,桓温命令他写讨伐檄文,他靠在马背上运笔如风,一会儿就写了七张纸,而且写得很好。
后来,人们就用“倚马可待”来形容文思敏捷,写文章快。
袁虎写文章倚马可待,可不可信呢?其实,古今中外,出现过很多文思敏捷的人。比如说三国时期,曹植七步成诗,“才高八斗、诗成七步”成为千古佳话;“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我们背过他的《滕王阁诗》,讲他写《滕王阁序》的时候,也是一句一句挥笔而就,文惊四座。《人民日报》以前的有位社长、总编解叫邓拓,也是边写作边发表,速度之快,在新闻界广为传颂。
中国从古到今都不缺厉害的人,所以我认为还是可信的。
我们再看第二句“冷灰残烛动离情”,这是当时饯别宴席上的情景,蜡烛点点、滴泪成灰,整个宴会都显示着别离之情。
前两句诗的意思就是:在蜡烛点点、滴泪成灰,凄凄满别情的送别宴席上,十岁的韩冬郎文思敏捷,就像东晋的袁虎一样,走马之间即成文章。
后两句非常出名“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桐,就是梧桐,中国自古有梧桐栖凤凰的传说,又说凤凰“非梧不栖“,我们常说,家有梧桐树,等着凤来栖。丹山是什么地方?传说是凤凰产地。
其实,在李商隐到四川不久,韩瞻也要出任果州刺史,他的儿子韩偓肯定是随行的,所以这里说在桐花万里的丹山路上,有“雏凤”“老凤”之声。"雏凤"指韩冬郎,“老凤”指韩瞻,最后一句有“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意思。
这整首诗的意思是——
蜡烛点点、滴泪成灰,凄凄满别情的送别宴席上,(您的儿子)十岁的韩偓文思敏捷的就像东晋的袁虎一样,走马之间即成文章;
(不久,您将带您的儿子到果州上任了)在那万里长的丹山路上,桐花盛开,花丛中传来那雏凤的鸣声,一定会比那老凤更为清亮动听(您儿子的才华会比你这只老凤凰的声音还清亮)。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无疑是给孩子童话春天般的希望,既是对孩子的夸赞,也是对孩子的期望。后来,大家用雏凤来比喻优秀的子弟,用雏凤清声,来形容后代子孙更有才华。
二、《晓日》
刚才我们讲了李商隐和韩偓的关系,知道了李商隐是韩偓的姨夫,还说韩偓十岁的时候便文思敏捷。其实,他的哥哥也很厉害,是翰林学士韩仪。与其他诗人相比,韩偓算是赢在了起跑线。那么韩偓后来的成就怎样呢?
成年后的韩偓不仅是晚唐大臣,官做得大,在晚唐的诗歌史上,也是占有一席之地的。他是晚唐诗人中的佼佼者,当时被尊称为“一代诗宗”。
据记载,韩偓现存诗歌280余首,以编年史的写作方式,展现唐王朝的兴衰史,在晚唐诗坛中可谓独具一格。欣赏韩偓的诗,就会发现,他的文字辞藻华丽,善于感慨沧桑的意境,柔中带刚。
另外,韩偓的抒情诗在晚唐同样独领风骚。他的抒情诗多以七律诗为主,从描写景物中融入自身之感,浑然天成,妙不可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韩偓的七言诗,诗歌的题目叫《晓日》,被选进了小学语文新课标要求的《唐诗三百首》中。我们先来读一下——
《晓日》(唐·韩偓)
天际霞光入水中,
水中天际一时红。
直须日观三更后,
首送金乌上碧空。
这首诗中的题目叫《晓日》,小朋友们肯定都知道“晓”是什么意思了,学过好多带“晓”的诗了,比如“春晓”,“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晓,就是天刚亮的时候。晓日,就是早晨的太阳,也叫朝阳,记住啊,小朋友们。
这首《晓日》描写的是登上泰山观看日出的情景。泰山日出是一个伟大的奇观,古往今来,很多人登上泰山后,半夜就起来,找个好地方守着,等着看日出。当然半夜会很冷啊,夏天也很冷,所以很多人会穿得很厚,甚至披着棉被,等日出的过程比较漫长,不过,当天边红日喷薄而出、霞光万道时,那气势、那感受,真令人心潮澎湃!
好了,我们再回到这首诗上,知道了题目的意思,我们再来看看这首诗的意思。前两句说“天际霞光入水中,水中天际一时红”,诗句中的天际,就是天边。这两句很好理解,就是说:天边霞光映入水中,一时间,水天相接的天际一片通红。
三四两句说“直须日观三更后,首送金乌上碧空”,“直”,是“只要”的意思,“须”是“等到”,“日观”,就是日观峰,在泰山的东南山顶,是观日出的地方。最后一句“首送金乌上碧空”中的“首”,就是第一,那什么叫金乌呢?其实金乌就是太阳,因为在古代神话传说中,太阳是三足金乌。所以这里韩偓把太阳称为“金乌”。这最后两句的意思是,只要在泰山日观峰等到三更以后,就会最先看到红日被送上碧空。
整首诗的意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日出时,天边霞光映入江水中,水中映出的天际一时间一片通红。只要在泰山日观峰一直等到三更以后,就会看到第一轮红日被送上蔚蓝的天空。
这时候是韩偓比较好理解的一首,小朋友们一定要背会哦~~
~~END~~
2/21日打卡内容如下(①②全部背会)
①《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尽惊他日余方追吟‘连宵侍坐裴回久’之句有老成之风因成二绝寄酬兼呈畏之员外》(唐·李商隐)
小朋友们可以背个简单版的题目:
①《寄酬韩冬郎兼呈畏之员外》(唐·李商隐)
十岁裁诗走马成,
冷灰残烛动离情。
桐花万里丹山路,
雏凤清于老凤声。
②《晓日》(唐·韩偓[wò])
天际霞光入水中,
水中天际一时红。
直须日观三更后,(观 ,[guān])
首送金乌上碧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