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群体极化在你身边
最近网络上的新闻真的让人很不解,疫情期间,女生请求快递员给腿脚不方便的父亲送生活用品快递员想着女孩不容易,花了好久送到。女生想付酬劳,但快递员并不是因为钱才去送,而是考虑到每个人都不容易,于是没收,但女生过意不去,给快递员充了200元话费。
这是多么暖心的故事,但是在网络上竟然会有一批指责的人出现,我见过在道德高地去喷别人的,但在道德洼地还能去喷别人的我是第一次看见,这属实让我开眼了,是一个人这样吗?还是某一群人这样?
今天刚好组织行为学老师组织了一场小辩论,辩题是:正方:群体凝聚力越强越好,反方:群体凝聚力不是越强越好。我是反方,我深知网络群体的极化越来越严重,各平台评论区总是极化斗争的重要阵地。
人们若对自己的话语是否正确没有把握,就会使自己的意见变得温和。但如果有人附和,有人认同,那么就会让这个人更有信心。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满怀信心的人们在社会讨论中占有优势。在加上网络的放大作用,如果群体成员倾向于走极端,而且如果有信心的人们在群体中占据主导地位,该群体就有极大的可能会发生转变。
互联网里面这些小群体就是这样。因此就会有两种情况出现在群体中:要么服从,要么退出这个群体。
先说服从,如果群体成员认为他们具有一种共同的特征和高度的团结一致,极化的程度就会加强。不同意见就会被抑制,因为反对以及不同意,会冒遭到群体反对的风险。
其次便是退出,当有人觉得这个群体的价值观和自己不符,会选择退出,那就说明“只有真正的信仰者留了下来”。这其实是最危险的情况,因为剩下的这些群体凝聚力会更强,这些信仰者认为彼此是挚友,觉得就我们这群体是正确的,更加倾向于仅仅在彼此之间进行讨论。
因此群体凝聚力不是越强越好,古人都说过犹不及,就像辩论一样,假如只有正方,没有反方,正方就会一直坚持他们的这个观点,他们中的人反对,但又被群体抑制,这难道不是悲哀吗?
我并不是反对凝聚力,而是觉得凝聚力也是有一定限度的,这个限制其实就是凝聚力中的主体,可以是个人,是组织,是政府。
但卑鄙与伟大,恶毒与善良,仇恨与热爱是可以互不排斥的并存在同一颗心里。只要是人,就难保会发出错误判断及指令。因此需要大众的,需要不同观点的人,不同思想的人存在,这样才会确保凝聚力的正确走向。
如果你发现批评不自由,那么就要小心,你所在的群体可能已经发生极化。我记得我在某篇日更里面写过这段话:
假如深刻的批评完全消失,温和的批评将会变的刺耳,当温和的批评不被允许,那么沉默不语也会是一种罪行,当沉默也不再被允许,那赞美不够卖力将被认为思想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