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后感读后感、书评读书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人物解读

2016-12-16  本文已影响2462人  Willingheart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人物解读

特丽莎与托马斯——软弱与强大的“终极悖论”

摘要:《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是米兰.昆德拉最重要的作品,被《纽约时报》评论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之作,在中国先后被韩少功、许均等大家翻译,并深受中国读者之喜爱。这部作品寓抒情哲理于一身,有着独特的叙事结构、奇妙的梦境和隐喻、对轻与重的存在方式这一哲学问题进行探讨。对这部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上述几个方面,除此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研究者关注其中的两性关系,特别是对两个不同类型的女主角进行研究。但是,大部分学者都把特丽莎归为传统的“弱”的女性之代表,而把萨宾娜作为反叛的“强”的女性之代表,认为萨宾娜才是反抗男权的典型。本文则颠覆了传统的男强女弱的二元对立,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还原了叙事的连续性,发现在特丽莎与托马斯的关系中,女性的软弱和男性的强大只是相对而言的,它是伴随着“爱情”的主线不断转换,看似处于劣势的特丽莎却帮助托马斯做出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几次决定,并由此奠定了他一生的基调。他们二人的关系一直处在由于托马斯不忠而带来的痛苦挣扎之中,他们也在不停的探索,这种不平衡的关系最后在牧歌式的田园里终于达到了平衡和谐,这是对女性生态主义的回归,但同时,这种回归也具有一定局限性。

关键词:软弱 强大 两性关系 女性生态主义

一.第一次决定

特丽莎的童年经历以及母亲的影响使她想快速摆脱身边的世界和粗俗的人们。从小,她就爱照镜子,审视身体与灵魂的关系,试想找出与母亲的不同点,说明她骨子里有一种不甘愿的坚强,虽然这被她乖巧听话,帮母亲做家务照料弟妹,早早退学所遮挡。母亲的婚姻经历,使她不再相信青春和美貌,她把它归结为“母亲意味着牺牲一切”,使得特丽莎有一种强烈的负罪感,所以愿做一切事情以讨得母亲的欢心。“女人不是天生,而是后天形成的”,这句名言写在《第二性》的扉页上,这说明女人作为妻子和母亲的命运,是男性硬安在她们头上,用来限制她们的自由的,而特丽莎童年的经历和母亲的影响也限定和形成了她的女性特质,这是她后来面对托马斯出轨时无力感的一个来源。特丽莎喜欢读书,自觉与众不同,就算没有碰到托马斯,她还是会碰到其他人,远离身边的环境。她与托马斯初识在捷克一个小镇,呆了不到一个钟头,她就陪他去了车站,一直等他上车。十天后她去看他,两人做爱后她生病呆了一个星期,就是在她生病的时候,托马斯觉得“她像个孩子,被人放在树脂涂覆的草筐里顺水漂来,由于他不忍心让它漂向汹涌江涛,就在床榻之岸顺水捞起了她”,这一比喻是爱情的开始。即使这样,在她病好走后,他对于到底要不要她来还在犹豫,拿不定主意,而她则下定了决心,没有告诉任何人,带着重重的箱子前去布拉格。这是她明确反抗的开始,她决定再不回小镇了。虽然她把与托马斯的相识和相恋归结于一些命运安排的因素 “书,那一声灵魂的呼唤,贝多芬音乐,数字6的巧合”,但若不是托马斯来自大城市,穿着体面,举止优雅,而且是一位医生,这所有的因素她也都会视而不见。托马斯的出现于她来说,只是摆脱身边环境的一个机遇。之后,她毅然决定离开家乡小镇,从布拉格车站给托马斯打电话,以轻快的口吻说碰巧路过,要去看他,她牢牢的抓住了这一机遇,在托马斯犹豫之时,看似“软弱”的她替托马斯做了第一次决定。我们可以看出,虽然生活在偏僻的小镇,家庭贫穷而不幸福,作为一个小旅馆的招待员,特丽莎却自恃与别人不同,她的身体里有一股亟待萌发的坚强的女性寻求平等和幸福的意识。

二.第二次决定

之后,托马斯为她谋职,通过情妇萨宾娜的关系把她安排在一家周刊杂志社的暗房工作。一个被迫终日给人上酒,给弟妹洗衣的少女,不能去追求“上进”,——势必积存极大的生命潜在力。她学习冲洗拍照,照片和绘画的关系,不久就进入了专业摄影师的行列,这时的特丽莎呈现出惊人的毅力和好学的坚强。突然,有一天,她发现了托马斯的不忠和性友谊,从此恶梦接连不断,原以为灵与肉是统一的,现在被托马斯的“爱和做爱是两回事”所质疑,她的生活开始分裂,白天理智告诉她“我知道你爱我,我知道你对我的不忠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晚上却又控制不住做恶梦。如果说初识时特丽莎仅把托马斯当做一个机遇,这时的她已经完全爱上了他,因为她青春美貌,又是专业摄影师,完全可以在他不忠之后离开他,但她却没有。她的恶梦也困扰着托马斯,使他对自己的性友谊,三三原则不再轻松了。两年后,他见情妇的同时有一种不安;但又摆脱克制不了这种欲望,

于是,为了减轻特丽莎的痛苦,他娶了她,还送给她一只小狗:卡列宁。象托马斯这样的浪荡子既然娶妻来为自己设置了枷锁!其实他的心在特丽莎生病紧握他手的那天夜里开始,就对她坚强不起来了。

当托马斯摆脱不了对女性的追寻时,特丽莎开始怀疑这种不忠是否代表不爱自己?他们的爱情仅仅建立在特丽莎忠贞这一根柱子顶起的大厦上。坚强的她止不住眩晕,加上母亲策略的改变,母亲使她相信她是她唯一的亲人,所以她有一种跌倒下去,重回母亲身边,重返那个环境的冲动,但同时,对托马斯的爱阻挡着她,她渴望成为两性人,其它女人是她与托马斯的共同玩物,西蒙.波伏娃在《第二性》中也提到一个古老的传说:最初人们都是两性人,后来分化成男人和女人,为了弥补这种缺失感,所以人才会拼命的寻找自己的另一半。特丽莎的这种冲动,强烈的表明了她在骨子里希望和男性平等。在左右不了托马斯的性友谊后,她主动培养与萨宾娜的友情,两个女人在暗房里互相拍裸体照,萨宾娜戴着圆顶礼帽的裸照是对男性权威的反其道而行之的嘲弄与反叛,而特丽莎是服从陌生人“脱”字借以对托马斯的反叛,两个女人心照不宣,坚强的本性使她们对“反叛”同时着迷。《圣经》中“创世纪”里记载:上帝耶和华创造万物,又创造了亚当。因担心亚当寂寞,而取其肋骨造成女人:“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称她为女人,因为她是从男人身上取出来的。”女人便由此被界定了。后来,在他们因偷吃禁果而被逐出伊甸园之时,上帝开始了他的宣判:“你必依恋你丈夫,你丈夫必管辖你。”这是最初的男强女弱的起源,也是数千年来的传统的两性关系模式。但是伴随着女性经济社会地位的提高,她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不自觉中对男权进行了反抗,特丽莎和萨宾娜都是这样的典型。

此时,俄国攻占了捷克,她带着相机四处拍照,杜布切克回来了,他的软弱使特丽莎无法忍受,这时的她还不愿与软弱者为营,她二次替托马斯做了决定:离开祖国,去瑞士。

三.第三次决定

到了瑞士之后,托马斯继续做医生,而特丽莎断然拒绝女摄影师让她拍实物的邀请,她说“我的丈夫是我的生活”,摄影只是她追求“上进”以及能留在托马斯身边的一种手段,她宁愿呆在家里被束缚,这也与她的经历有一定的关系。她的继父在机关供职,整天瞎混;母亲是全职主妇,在丧失信念与粗俗为伴中度过。为了防止自己那样,当初特丽莎才勤奋学习摄影,以期待与托马斯平等从而摆脱母亲的命运。现在到了异国他乡,她认为托马斯应该可以对自己忠贞了,就愿意呆在家里被束缚,以摆脱母亲没有被生父束缚住而私奔的阴影。可以看出,作为女性的特丽莎虽已具有了女性的反抗意识,但是更多的是一种自我保护,是比较温和的。但是在这里,托马斯和萨宾娜重逢,同时,托马斯继续追寻女人。这使得特丽莎无法忍受,在一个陌生的国度生活就意味着在离地面很高的空中踩钢丝,没有她自己国土之网来支撑:家庭,朋友,同事,语言。在布拉格时,只有在某种心灵需要时,她才依靠托马斯,可现在事事都得依靠他。如果在这里他抛弃了她,她怎么办?这种无法控制爱人的不安全感使得特丽莎孤注一掷,第三次做了决定:回国。

她一个人断然回国,只留下了一封信。这不是一个软弱的女人所为,这是一个大胆而有主见的女人!她知道“当这位强者都弱得不能伤害这位弱者时,弱者也就不得不强起来以离开”她知道托马斯会追随她回国的。果然,托马斯在她离去后,先是享受了两天甜美的生命之轻,就以一种“非如此不可”的理由断然辞职,放弃优越的工作回国了,这次他不再犹豫。当然了,年轻帅气而又才干的托马斯并不是软弱,他的回国是一种爱的责任和沉重使然。他和特丽莎之间的强弱围绕着“爱”的主线不断转换,已不再符合传统的两性关系范式,而是一种渐趋平等的探索。

四. 最后一次决定

回国后,两人见面,如同在冰雪覆盖草原上面对面站着,都冷得直哆嗦,托马斯有一种失望感。现在,他回来了,他再也不要对她负责了,而她要对他负责。之后,特丽莎回酒店做招待,托马斯由于发表一篇关于俄狄浦斯的文章讽喻追随当局者而被迫害,丢了工作,又从小诊所辞职,最后成了玻璃清洗工。他放弃了一生中耗费了这么多精力的医生职业,同时却放不下继续去探寻女人1%的不同,活得反倒轻松自在。他与特丽莎每周只有周日见面,托马斯的不忠折磨这特丽莎,使她做出了终极的背叛和反抗:她与酒店认识的工程师发生了肉体关系。这一过程带来的灵魂和肉体的短暂分离使她难过。之后,她既希望又害怕工程师的再次出现,也认识到爱与被爱的不同,灵和肉是难以统一的。伴随着生活境遇的下降,两人关系的冷淡,托马斯也感到对医生职业的一丝怀念,但特丽莎“怀抱红头巾包着的乌鸦”出现在他的诗情记忆,特丽莎“被埋进坟墓,听到呼唤爬出来寻找托马斯”的梦更是让他心碎,他就生活在这样一种怀念往昔优越生活,又割舍不掉对特丽莎爱的痛苦矛盾中。于是,特丽莎最后一次替他做了决定“搬到乡下去,摆脱这一切”。在这充满了男性欲望和权力的城市中,是很难达到两性之间的平衡的,所以已经具有强烈反抗的女性意识的特丽莎转而向自然寻求一种解脱的尝试。

托马斯明知这意味着性探寻的终结,可他累了倦了,他同意了,他愿意放弃对女人的探寻,忠于特丽莎了。和卡列宁一起住在乡下的日子平静而幸福,托马斯当上了小卡车司机,特丽莎放牛读书,再无他人打扰。但特丽莎仍被托马斯不停收到的信件所困扰和怀疑,以至于卡列宁死时,两人还不能同心同德。后来,她知道了信的来由,消除了误解,自责自己“她召唤他跟随着自己,似乎希望一次又一次测试他,测试他对她的爱;她坚持不懈的召唤他,以至现在他就在这里,疲惫不堪,霜染鬓发,手指僵硬,再也不能捉稳解剖刀了。”

五.结论

所以,我们可见“她的软弱是侵略性的,一直迫使他投降,直到最后完全丧失强力,变成了一只她怀中的兔子”。托马斯看似强者,可他一生中几次最重要的决定都是由看似软弱的特丽莎替他做出的。这是两性强弱的一种悖论。而他们在不断的相互斗争妥协和对话中,最终探索到了一种平衡的和谐模式。特丽莎也在无意识中,走上了生态女性主义的道路。生态女性主义者试图寻求一种不与自然分离的文化,反对人类中心论和男性中心论,主张改变人统治自然的思想。丽莎他们退回到牧歌田园,耕地养牛看书,在这里卡列宁也找到了自由与宁静,发出了微笑,它们和生态女性主义的观点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在这里,男性的权利得以消解,人类不再是万物的中心,人与自然与动物都和谐的生存着,只有在这里,自古以来的斗争着的两性关系才最终找到了平衡。但是,特丽莎寻找的和谐成为一种失落的女性存在,因为它隔离在现实之外,它只能在被现代文明遗落的封闭田园里得以实现,终究被拥有绝对权力的“大写牧歌”所遗忘,这也是目前状况下生态女性主义者所面临的共同困境,体现了它的局限性。然而无论如何,这种女性的探索仍然是有意义的,并且是继续发展着的。

从中人们也可以得到启示:任何终极的二元对立都是极端的和站不稳脚跟的,正所谓是物极必反,只有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才是最终之道。

参考文献

[1].弗朗索瓦·里卡尔.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大写的牧歌与小写

的牧歌——重读米兰·昆德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2].郭向字.对两性关系的续写和改编一聃<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看昆德拉的两性观[J].语文学刊(高教版),2005(11):16.

[3].昆德拉.小说的艺术【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4].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5].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M].韩少功译 北京:作家出版社,1987.

[6].李银河.西方性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7].李银河.女性主义[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5.

[8].刘晓枫.沉重的肉身[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9].苏珊·格里芬若.自然女性[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10].西蒙娜·德·波伏瓦.第二性(全译本)[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11].徐真华.米兰·昆德拉:小说是关于存在的诗性之思[J].外国

文学研究,2008(4):21.

[12].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3].张岩冰.女权主义文学理论[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