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爱情思想与感情

一路向北-老家记忆

2019-09-17  本文已影响0人  0d6354d89d62
黄土高原风貌(来源于网络)

离开家乡20年,每每回想家乡的点点滴滴,总有一些画面萦绕脑海,久久不散!

记忆碎片一:父亲的手

印象中的父亲还是30多岁的年龄,虽然实际年龄已经60+了。
记忆中,年轻父亲就是家里的顶梁柱。干最重的活,笑的很少。
上次回家,发现,父亲聊天时他两手手指习惯性地交击,发出彭啪的声音。
仔细观察,发现因为长期的农活(父母都是农民),大量的劳作,导致手指粗糙,短小,而强壮。皮肤布满开裂,指甲厚实。
也就是这双手,养育了我们三个孩子。
其中心酸,无法言表。
本来现在的条件好点了,也可不再需要大量的田里劳作来换取生活必需了。但是,老人的想法不同。既然是农民,不劳作,还作什么。说的我竟然无言以对。只能每每嘱咐,少种点地。
每次电话里都叮咛,但是,后来发现,他心中的少一点,是相比于原来的少,和我理解的少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记忆碎片二:母亲的眼泪

记忆中的母亲,也是30多岁的年龄。
那时候的母亲,个子很高,说话嗓门很大。
我们几个小家伙,都是在母亲的大嗓门呵斥下长大的。
那时候,母亲总嫌弃父亲干活少,每天都要求干很多的活。
那时候的母亲,自己的孩子,总是有不对的地方,需要她指点。
那时候的母亲,是家里的中心。
直到一次回家返城,母亲送别我们,眼泪一直流。车都开出好远了还不回返。
我才发现,母亲,老了。

记忆碎片三:家里的房屋

爷爷去的早,在我父亲14岁的时候爷爷就去世了。
父亲兄妹6个,四个姐姐。他是兄弟里的哥哥。
爷爷留的老屋太小,只有两个窑洞。其中一个还是个小窑洞。
家里姐姐陆续出嫁。他就是家里的顶梁柱了。首当其冲的是要解决和弟弟的成婚住房问题。
全人工,一座大山的一边开发地基。然后作了四个窑洞。
砖窑。为此,专门学习了烧砖。后来一度以此补贴家用。
我5岁时,搬入新的窑洞。印象模糊。后来一直记得爸妈在农闲时就不停地完善窑洞状况。
后面又作了一个窑洞。三间平房。用的都是自己烧制的青砖。
我,弟弟,妹妹陆续出生了。也就没精力和能力再收拾住宅了。
一直到前年。
我和弟弟商量,虽然我们都没在老家长住,但是,老家的房屋是爸妈幸苦一辈子的成果。
并且为了父母住的舒服点,我们两家人回去住的方便点,
所以修缮老屋是必要的。
用了几万块,将老屋重新装修,
全部水泥内固,刷白。
重新作炕头。
原来的纸糊窗户改作玻璃窗户。
安装地板。
重新走所有电路,更换开关,安装节能灯。
安装上下水,安装洗澡间、洗脸面盆。
青砖铺院子。
作围墙,装大门。
盖新的厕所。
修路。车可以直接开到院子里。
陆续完工后,父亲的高兴是由内而外的。

记忆碎片四:岁月悠悠

何时起,父母变老了。
何时起,父母和我们说话都变得小心翼翼了。
何时起,父母希望经常给他们打电话了。
何时起,村里熟悉的老人,开始陆续去了。
原来,时间是最残忍的,谁都没有饶过。
只希望时间慢点走,善待亲人!

记忆碎片五:常回家看看

过节过年,不再痴迷旅游,尽量让自己回家看看。
看看父亲母亲,看看老屋的情况,看看他们种得庄稼和植物。屋前屋后的各类果树。
带小孩院子里跑跑,摘摘果实,帮忙种地或者收割庄稼
让孩子懂得,原来他也是农民的后代。
勤劳,质朴,韧性需要从小就印在骨子里。

记忆碎片六:上学

儿时,没上过幼儿园。
6岁,开始上小学。记得刚开始上学,因为不认识书上的字,哭了好几天。
12岁,开始上中学。因为真实的贫穷和条件不好,经常挨饿。
离家远而没有交通工具,走路需好几个小时到镇上上学。
每个礼拜五回家,礼拜天下午再走到学校。
吃:每个礼拜家里带一小袋自家种的小米,用一个铝制饭盒每顿饭盛一点小米,送到伙房,统一用个大笼屉蒸出来。直接吃。每日两餐。
住:乡下的学生宿舍是窑洞,通铺。夏天还好,陕北的冬天,就一个字,冻。
睡觉时要穿两双棉质的袜子,一个冬天过去脚上都是冻疮。
经常想起,是否是因为当时的艰苦,才让我成绩好到可以考到省会城市,离开大山。
但是走出了大山,却越来越常想起大山。

记忆碎片七:陆续更文。。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