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03
(七) 问题儿童都来自异世界?第二章12-17节
一、理论摘要和感悟
12、要成功,首先要学会失败:正像兰多夫所认识的那样,问题的关键在于,年轻人塑造品格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现实的失败去磨砺自己,去体验真正的挑战。
【感悟:读了这么多,品格的重要性已经理解了,那么如何培养呢,“年轻人塑造品格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现实的失败去磨砺自己,去体验真正的挑战。”要学会失败。】
13、自律性:布伦泽尔在论文中提到,无止境中学这种完全“以遵纪为基础”的教学体制,“制造了一种依靠惩罚的氛围,它最终必然会摧毁学生的独立判断与决策能力”。他认为,这导致KIPP无止境中学的学生在行为举止方面表现不佳——他们从不估计自己的行为会带来怎样的结果,而且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在老师的面前,他们会表现出无比夸张的顺从,一旦离开老师的视线,他们就会想方设法地为所欲为。
布伦泽尔对我说:“那些在KIPP取得成功的孩子往往善于进行自我认知行为治疗。”在他看来,他和KIPP其他教师的一部分职责就是让孩子们掌握这种自我治疗方法。“在这个年龄段上,所有孩子每天都在经历这种轻度崩溃,”他说,“我的意思是说,这毕竟还是中学,是他们一生中最不靠谱的年龄。但那些最终成功的孩子往往善于告诫自己,‘我一定能走出这段不顺利的时间,我很棒,明天一切都将变得更美好。’”
【感悟:文中谈到了自律性,有句话“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在老师的面前,他们会表现出无比夸张的顺从,一旦离开老师的视线,他们就会想方设法地为所欲为”这句话多么形象啊,每天都会发生似的,国内学校、家庭依靠惩罚氛围的居多,出现的多也正常,前些年还出现过所谓的治疗网瘾的学校,用电击学生达到控制的效果,那些因害怕电击而伏到在送他们去学校的家长脚下的孩子,会学会什么去面对自己的人生,想想都是件可怕的事情。】
14、好习惯:马丁·塞利格曼在书中提到的观点:将天性悲观的儿童转化为乐天派的最佳时间,就是在“童年期即将结束,但青春期尚未到来的时候,只有在此时,元认知能力才能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思维习惯,即有能力认识自己的思维”。
抽象地认识到你需要提高坚毅、热情或是自控力是一回事,而真正掌握获取这些品质的工具则是另一回事。正因为如此,达克沃斯才将动力和意愿或称意志力区分开来。如果一个学生没有成功的动力,那么,再强大的意志力也无济于事,同样的道理,如果没有持之以恒、为实现目标锲而不舍的意志力,仅有动力依旧不足以让他们看到成功。
奥廷根通过研究发现,在设定目标时,人们倾向于采取三种自我调整策略,其中两种策略的作用非常有限。乐观主义者喜欢“纵容”策略(indulging),这就是说,他们习惯于想象自己希望实现的未来(对中学生来说,这可能意味着在下一学年的考试中拿到“A”),并疯狂幻想随之而来的一切美好事物——比如赞扬、自我满足以及未来的成功等。悲观主义者则习惯于采取奥廷根所说的“沉淀”(dwelling)心理,只考虑可能阻碍目标实现的因素。第三种方法被称为“心理对照”,它结合了其他两种方法的基本要素。也就是说,这种方法同时强调实现积极的结果以及追求结果过程中遇到的障碍。达克沃斯和奥廷根在最近的一篇论文中写道,同时兼顾二者,就是“在现实和未来之间建立起一个坚实的桥梁 50,它表明,要实现预期目标,就必须克服障碍”。
凯斯勒在书中写道,在为自己设定规则时,你会把前额皮质当作自己的伙伴,抵御大脑中受感官刺激的反射性部分。凯斯勒指出,规则不同于意志,它们是意志力的元认知替代品。
凯斯勒认为,规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基本结构,帮助我们面对有诱惑力的刺激,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很快,规则就会像它们所抵御的美味那样,成为自然而然的东西。他曾写道,被我们称之为美德的品质无疑就是一些再简单不过的习惯。“习惯和品格在本质上是统一的,”达克沃斯对KIPP的教师说,“它的含义并不在于说哪些孩子是好孩子,哪些孩子是坏孩子。有些孩子养成了好习惯,有些孩子养成了坏习惯。如果你这么说,孩子就能理解,因为他们知道,尽管习惯或许很难改变,但改变并非完全不可能。威廉·詹姆斯认为,我们的神经系统就像是一张纸。你可以把这张纸反复地折叠,很快,这张纸就会皱褶遍布。我认为,这正是你们在KIPP所做的事情。当学生们离开KIPP时,你当然希望他们都拥有能帮助他们走向成功所需要的那种皱褶。”
达克沃斯认为,一个品行端正、正大光明的人不会总是刻意地去做好事。事实上,他们潜意识中的固有反应就是做“好”事,也就是说,采取为社会接受或增进社会长期利益的行为。在任何既定环境下,最符合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往往并非最理智的选择。例如,在卡米特·西格尔的编码速度测试中,得分最高的学生在无聊但没有回报的工作上表现最卖力。描绘这种行为的一个词就是责任心,而另一个同样合适的词汇就是愚蠢。但是就长期而言,把责任心作为默认选项,会让大多数人受益。因为在责任感真正扮演重要角色的时候——比如说,为准备期末考试而不得不认真复习,必须按时参加求职面试,或是决定是否应该接受某种诱惑并对妻子撒谎时,你会自然而然地做出正确的选择,而无须绞尽脑汁,让自己备感折磨。归根到底,MCII之类的行为策略或是想象将棉花糖放在图框里的做法,无非是为了让追求美德的行为变得更简单。
【感悟:“抽象地认识到你需要提高坚毅、热情或是自控力是一回事,而真正掌握获取这些品质的工具则是另一回事”,是啊,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知道并不等于学到,那怎样才能学到呢,“被我们称之为美德的品质无疑就是一些再简单不过的习惯。”对了,那它成为自己的习惯,遇事自然而然就会做出来的习惯,看来,自己应该学习一下关于如何养成好习惯方面的知识了,至少可以找几本书来读。】
15、身份效应:斯蒂尔的理论表明,如果你正在担心自己的行为验证了针对你所在群体的刻板印象——白人不善于运动,黑人不善于思考——那么,你就会变得焦虑,于是,你的表现就会受到影响。
德韦克将人划分为两类:一种人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他们认为,智力和其他技能在本质上都是天生的,是静止不变的;另一类人则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他们相信,智力也是可以改善的。德韦克的研究显示,学生的思维模式可以预测他们的学习轨迹 57:认为人可以改善其智力的人,其学习成绩在现实中确实可以提高。
不管智力是否具有可塑性,思维模式肯定是可以调整的。德韦克及其他学者发现,只要采取正确的心理干预措施,那些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学生就可以转化为成长型思维模式,于是,他们的学习成绩也会相应有所提高。
爱伦森及其同事将两个组在得克萨斯州的标准化考试(“得克萨斯学业能力评估考试”)成绩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接受成长型思维模式教育的学生的成绩明显高于只接受反毒品教育的学生。最明显的影响体现于女生的数学成绩。刻板印象威胁的影响始终在女生的数学成绩上得到完美体现,在认为她们可能会验证女性不擅长数学这一成见的情况下,女生似乎会对考试环境表现出极度的焦虑。在得克萨斯州的实验中,接受标准反毒品教育的女孩子在考试中的平均分为74,比接受相同教育的男同学低了约8分。而对于接受成长型思维模式教育的女孩子,其平均分约为84,几乎与男同学没有什么差别。
【感悟:身份效应,避免别人给自己“下蛊”,自己可以给自己鼓气,让自己对未来是充满自信的,这个内容重要。】
16、品格成绩单:德韦克的核心观点就是,那些认为智力可以提高的学生他们的智力确实得到了改善,这个概念同样适用于品格,它至少是品格成绩单的基本原理——不是把学生的品格表述为一套固定不变的品质,而是一系列不断演化并促使他们改善这些品质的属性。
【感悟:品格成绩单真心不错,可以用来自我诊断,看看书中后面的章节有没有涉及到具体诊断的方法,给自己也测试一下,看看优势和塑造的方向在哪里?】
17、失败是成功的“捷径”:我们可以这样看待品格:它可以取代河谷学校学生所享受的那种社会安全网,即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氛围的支持,避免他们走弯路、犯错误或是做出糟糕的人生决策。如果你没有这样一种安全网——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注定不会拥有这张安全网,那么,你就只能从其他方面加以补偿。要获得成功,你就需要比富裕家庭的孩子拥有更多的坚毅、更多的情绪智力和更多的自控力。培养这些能力需要付出很多努力。但对那些通过自身努力拥有这些能力并最终闯过雷区、顺利大学毕业的KIPP学生来说,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在走向成人的历程中,他们注定要拥有河谷学校学生所不具备的某些更重要的优势。这种优势显然不在于经济实力,而是在于品格。当一个KIPP的学生拿到大学毕业证时,他所得到的不仅是一个学士学位,还有某些更有价值的财富:只有跨越巅峰、克服障碍才能获取的知识。
【感悟:失败是成功的“捷径”,这个捷径艰辛很多,和现在的社会现象大相径庭,却能够更发掘自己,发挥潜力,实现“逆袭”,是出身受限孩子的成功之路,也是唯一可行的。最近有次和朋友们聊天,聊到上频频出现的“国民老公”,他的眼神很硬气、没有任何人能放在眼里的感觉,他或许的确有这个实力,家庭给他的社会安全网超级强大,在眼神里却少了些什么,少了睿智、优雅、从容、清澈、透晰,这些真正令人敬重的气质,或许需要丰富的经历练就,或许需要家族的良好传承,如中国的曾氏家族、或有严格品行要求的贵族,马可·奥勒留?】
二、互动
和宝宝做数学题,遇到个难点的,她很烦燥,来了情绪,按知识点来说,应该是五年级学的,而她现在六年级了,我想了想,说:“遇到个不会做的题,把他做会了就好了,别想太多,我不会认为六年级的学生做不出五年级的题有什么问题,有时三年级的题我都做不出来咧。重要的是把不会做的变成会做的,就学会了,再遇到这个题就做的出来了。
我这样说,她情绪好转了,再做时能主动去思考,做出的答案不全对,再看看讲解,又做了一遍,结束了学习。
三、感恩
下午去锻炼了,3点到9点都不在家,都说孩子这么长时间在家都是“小神兽,很淘神,快步入青春期的孩子更是如此,还是辛苦了妻子又做饭又带伢,还陪运动陪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