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孩子心想事成

2018-04-21  本文已影响0人  陇男

在朋友的一所幼儿园我见到过这样一个孩子,她2岁半,皮肤白皙,五官精致,小巧的身材顶着一头乌黑的短发,简直就是“可爱”本人。但是,我跟她没相处几分钟,心里就开始纠结起来。她一会儿抢小朋友的玩具,一会儿又爬到很高的床头,一直在做一些很“出格”的事儿,特别是想让你抱她的时候,她会直接把你当成树,顺着往上爬......她几乎一刻都停不下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你说她有多坏吧,好像也不至于,只是感觉她没有边界感,以为自己干什么都是应该的。我想这可能是家长的教育方式导致的,后来跟她妈妈聊了一下,果然如此,她妈妈说有时会让她一个人在自己房间里随便折腾,随心所欲地玩,言语中还流露出些许自豪,或许她以为这种教育方式比较先进,能完全发挥出孩子的天性吧。

其实柏拉图几千年前就说过,“让孩子心想事成,正是害了他。”柏拉图为什么这么说,原因就在于孩子太小的时候原本是没有分辨力的,孩子没有善与恶、美与丑的概念,必须通过家长的引导才行。比如孩子有良好的行为时要进行鼓励,出现不好的行为时也要加以纠正,如果从小就由着性子来,肯定是要出大问题的。记得英国《每日邮报》刊登过一则新闻,2010年2月14日,64岁的美国富翁托马斯和家人乘坐私人直升机返回凤凰城的豪宅,飞行途中,托马斯5岁的女儿悉尼执意要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上,老来得子的托马斯非常宠爱幼女,只好妥协,让她又一次“心想事成”,他把悉尼抱在怀里,一起坐在副驾驶位置上。但调皮的悉尼却没有闲着,她一直在捣蛋,最终悉尼踢坏了操作系统导致飞机失事,一家人全部遇难。

现在年轻的父母都喜欢所谓的“快乐教育”,想要给孩子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成长环境,这原本是好的,但有的父母做得有些过头,生怕批评会让孩子“不高兴”,或者“舍不得”批评教育。其实真正好的教育是,既要给孩子正面的反馈——鼓励,也要有负面的反馈——惩罚。特别是在一些原则性问题上,就算是体罚了孩子,也比没有反馈的要强。从这个角度来说,“棍棒底下出孝子”,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当然了,体罚是下策,是笨办法,我们也不提倡。记得有个美国朋友,他当时有个2岁左右的女儿,也非常宠爱她,但女儿每次犯错之后他也会变脸,把她扔在带木栏的小床里,任凭她哭闹,算是一种惩罚。我感觉这种惩罚就很“人性化”,可以借鉴,至少比体罚要高明。不管用什么方式,在一些原则问题上,从小就应该让孩子有边界感,要让孩子知道,生活中,有些原则性的错误是不能犯的,哪怕一次都不行。比如吸毒、偷盗、侵害他人等等。

在孩子的教育上,貌似还流行一种观念,就是“不走寻常路”,甚至刻意让孩子标新立异,以显示出孩子“新颖独特”的天分。我倒是觉得,先得让孩子学会服从。服从其实很重要,但往往容易被家长们忽视,似乎循规蹈矩的孩子将来肯定会没出息似的。其实,让孩子懂规矩、讲道理才是将来融入社会,能和他人合作的前提。说到这我想起一个小桥段,有个刚上大学的小伙子,参加学校交响乐团表演,他是吹单簧管的,但学长给他留下的乐谱上,每隔一段就会写俩字“低头”,他感觉很奇怪,也始终没想明白为啥要低头。到了排练演出的时候,他就是不信邪,偏不低头,结果被后面的长号狠狠地戳了一下后脑勺。这个故事很形象,说明在前人的经验和弄不明白的规则面前,先学会服从,这样会少走很多弯路,少进几次陷阱。

有时候经常会碰到好心办坏事的人,说到底也是从小没能建立边界感导致的。去年,有个80岁的老太太,在飞机起飞前往发动机内扔了几枚硬币,说是为了“祈福”,结果导致飞机延误,150多人滞留机场,其中一枚硬币被扔进了发动机内部,险些酿成大祸。看似无心之举,确是致命之伤,这是没有规矩的表现。

有人会说,不就是让孩子懂规矩嘛,有那么难吗?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像孔子这样不世出的人中圣杰,直到七十岁,才敢说自己从心所欲做事都能守规矩了。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更何况初出毛犊的小孩?

孩子想做的很多事可能都在边界之外,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让孩子有边界感,知道哪些是对的,哪些是不能触犯的,哪些是美的,哪些是丑的,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这些才是成为一个人的关键。所以,千万别让孩子从心所欲、心想事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