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心理学心理学

攀比与见贤思齐之间隔着什么

2015-08-31  本文已影响182人  玉米王子

在现有的宇宙法则里,人这一生终将无法摆脱比较的命运,小时候跟隔壁家小孩比,上学了跟班上前几名比,工作了跟同事比。然后自己结婚生子,有了小孩,也会不经意拿自己小孩和别的小孩比,如此循环往复,生命得以不停的延续,比较的基因也在传承。有的父母素质高思想开放,在比小孩这件事情可能不会表现得很明显,但是骨子里是有这种基因的,因为人是经过进化论筛选淘汰留下来的高级生物,只有比其他物种厉害,才能活下来成为有智慧的动物,是相比较其他物种而言的强者。

这种比较是好事,也可以是坏事,就看度怎么把握。在具体的行为表现层面,比较这个词有两个分支,一种是攀比,通常是物质层面的较量,是一种简单粗暴的消费理念;另一种是见贤思齐,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共鸣,指导我们向那些有才有德的牛人看齐。在百度百科里,攀比是指不顾自己的具体情况和条件,盲目与高标准相比。攀比通常是一个贬义词,但词典里注释说可以是中性词,甚至是褒义词,比如攀比学习就是褒奖的。见贤思齐出自《论语·里仁》,指的是见到有才德的人就想着向他学习,向他看齐。

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有过攀比和见贤思齐的经历,有的人陷于攀比无法自拔,一直活得很累,永远活在别人的价值观里。有的人有过短暂的合理攀比,看到别人用Mac用iPhone,而自己却在用难看的windows和卡得要死的安卓机,心里总是有换机的冲动,如果经济条件还可以的,换成苹果系列的也没什么,这是合理的攀比,合理追求品质生活会增强人奋斗的动力。如果不顾自己的具体情况和条件,盲目的与高标准攀比,就会陷入欲望和能力的扭曲困境,搞得自己身心疲惫,把生活搞得一团糟。有的人也经历过攀比,但是他们能突破攀比心理的困境,往前走到了见贤思齐的境界,在自我成长和社会认知上进了一层,从见他人,活在他人的价值观里,走到了见自己做真我的层面。

那么,攀比和见贤思齐之间到底隔着什么?

从众心理VS独立思考

从心理学角度看,攀比其实是一种从众心理,看到别人有什么好东西,自己不加以思考,盲目的去跟随别人,总是与高于自身实力的标准相比,甚至心理还想着如何超过别人而不顾自身具体情况。这种盲目攀比的从众心理害人不浅,尤其是在校园里,很多学生攀比成风,自身没有经济来源,要靠父母给的生活费去盲目攀比,这样不仅会给父母带来更大的经济压力,而且自己也会生活在别人的价值观,即使拥有了和别人一样的东西,自身的幸福也不会持续很久,因为热衷攀比的人缺少爱和幸福的能力。攀比的从众心理是见他人,不见自己,这种攀比活在别人的价值观里,却活不出属于自己的味道。

刚才提到攀比会让人产生超过别人的想法,其实这种想法本身没有问题,关键是看自己如何把握。见贤思齐本身也是看到别人的长处,然后对比自己的短处,自我反省,从而向他人学习他们擅长的能力和出众的品德。不同的地方在于,见贤思齐不是跟风和从众心理,而是一种独立思考的结果,能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和条件,做出合理的选择,既学习了别人的长处,也保留了自己的特质,从而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完整的个体。一个人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就会失去自我,要成就完整的自我,就必须学会独立思考,利用独立思考能力来塑造个体独立的人格。

攀比是从众心理,是只见他人,不见自己,这种攀比活在别人的价值观里,却活不出属于自己的味道。见贤思齐是独立思考,是见过他人之后,也能见自己,能用放大镜看清自我,里里外外都有自己,真正的做自己。

物质层面VS精神追求

除了追求的方式不一样之外,攀比和见贤思齐在追求的目标和对象上也有差别。攀比大多是指物质层面,在物质消费方面一味比高,不甘落后,盲目用高标准要求自己追求超过自己能力的东西。几乎没有人听说过谁要和别人攀比一下谁的人品好,谁更善良一些。见贤思齐主要是从精神层面去提高自己,这里的“贤”代表着才能、品德、理想和追求……这些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看似很虚,却能充实一个的内心,让你变得十分强大,从登上更高的人生舞台。

恶性循环VS正向反馈

攀比有一个缺点,就是无休止的攀比会让人陷入欲望的恶性循环,人沦为了欲望的奴隶。在一次又一次的盲目攀比中,标准一次比一次高,最后可能高到自己砸锅卖铁也无法满足,导致以前建立的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如雪崩一样迅速坍塌,个人的能力无法填满欲望吞噬掉的沟壑。所以说,攀比是一种恶性循环,也是一种有害的负能量。如果你目前被攀比这种恶性循环和负能量绑架了,快点说一句:滚蛋吧,攀比君。

相对于恶性循环的攀比心理,见贤思齐则是有助于个人成长的正能量,是一种正向反馈。你看到贤者,看到比你优秀的人,总想着向他看齐,慢慢的你也会变得优秀,你变得优秀了,会觉得人生更美好,能看到更美的风景,这就是见贤思齐的正向反馈,通过每一次的进步,让你期待着下一次的进步,期待着遇到更“贤”的人,然后向他看齐。

嫉妒恐惧VS欣赏自信

攀比心理同时也是一种嫉妒心理,这没有什么好说的,有人会问为什么攀比是一种恐惧?我都敢跟别人较量了,敢于用高标准相比,敢于在物质消费方面一较高下,如果是恐惧就不敢这么做了。这么问的人还是没理解攀比的含义,攀比的核心要素里包括了盲目和超出自己能力的部分,正因为不敢正视自己,不敢正面出击,所以才去盲目的攀比,这是一种典型的恐惧,是一种缺乏自信的表现。那些热衷攀比的人,他们可能暂时拥有了比别人好的物质上的东西,但是他们内心是不踏实,是带有恐惧的,他们害怕失去现有的好东西,恐惧下一个更高标准出现的时候,自己不知道如何应对。

见贤思齐是一种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是以欣赏的眼光看待比自己优秀的人,否则你也不会甘心向他们看齐。只有学会欣赏别人,放下自己的自大,正确看待别人的长处,才能从优秀的人身上学到东西,从而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另一方面,见贤思齐也是一种自信的表现,你相信自己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也能做到和他人一样优秀,甚至是超越他们。能做到见贤思齐,说明你能正视自我,敢于正面出击,而不是躲在背后嫉妒和恐惧别人的优秀。

总之,从和优秀的人的对比中,看到的是嫉妒和恐惧,从而失去对自我的控制,那你就是攀比的思维方式,你选择了思想或行动上的堕落,可能你一辈子也无法摆脱这种low 的(弱者)思维,永远活在自己的平庸里。如果你从跟优秀的人的对比中,看到的是欣赏、尊重、自信和奋斗的动力,你没有因为别人的优秀而选择逃避,你敢于正视自己,直面未来,那你就是见贤思齐的思维方式,在这种正向反馈的机制中,你会把自己打磨得异常优秀,终有一天,你也有机会成为被见贤思齐的那一个。

文章到了这里,问题已经分析完毕,下面是解决方案,要消化攀比和见贤思齐之间隔着的东西,是方法论的部分。关于攀比和见贤思齐,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从攀比上升到见贤思齐这一层,也不是所有到了见贤思齐这一层的人,都可以直接跳过攀比思维的陷阱,一开始就懂得见贤思齐的智慧。攀比和见贤思齐中间,并不是绝对对立的哲学,而是是一个人对度的把握和对平衡的追求,学会把握好自身的度,做好智慧的平衡,方为成长。

所有智慧的核心,在于如何取得平衡,爱情与事业,家庭与工作,追逐成功与安于平淡,智慧的两极并不是绝对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我们阅历的成长,眼界的开阔,在我们身体运行的智慧机制也会发生变化,支撑智慧的天平会向你所需要的人生倾斜,然后你接受了,认可了,在恰当的时间选择好平衡点,从此温暖可爱的度过一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的成长,智慧两极之间的平衡点是可会动态移动和左右调整的,但是,无论遭受多么沉重的苦难,还是获得了意外的惊喜,智慧平衡支点移动的范围,都坚决不能越过人性的边界和社会的底线,这是我们做好人生平衡的基石。

人之初,性本善,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攀比与见贤思齐,之间隔着的东西需要用智慧去化解,而智慧的根源在于懂得平衡。

我的原创文章会最先在微信公众平台发布,感兴趣的朋友欢迎扫一扫关注。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