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米米的第三封信—谈愤怒
前两天接妈妈下班的时候,突然就和妈妈谈起了这个话题,这个问题还挺重要的,愤怒的情绪不仅会伤害自己,还会伤害别人,而且最终无法解决任何问题。刚好在今天,爸爸整理并总结了一些思路,想分享给你。
首先一个基本的事实是,情绪模式是可塑的。正是基于这一事实,才会有之后更多的一些思考和方法。为什么爸爸这样肯定呢?因为爸爸自身就是亲临者。爸爸小时候是一个性格十分温润的人,不惹事不打架,哭的时候比生气的时候多。但长大后,发火的次数越来越多,变成了标标准准一个愤青。反观现在,爸爸又回到了那种很温润的状态,不大会起气了。米米你可能会说,爸爸是越大越成熟了,看破红尘了。但我认为这样的表述不够准确。爸爸认为更为准确的表述是,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思考问题的模式转变了。
之前爸爸被教育说,人成熟的标志之一是兜得住火。但这种说法事实上是有误导性的。兜得住火的意思是发火了,要忍得住。对,这样是避免了冲突减少了纠纷,但是这最终变成了看谁忍耐力强了,满足了别人苦了自己,情商高就是看谁会忍吗?不对不对,一定是哪儿出了问题。爸爸思考了两天这个问题,终于想通了——我们需要做的,是把问题前置——我们不是要发火后去忍,而是根本的不起气。当时妈妈还在说,那不是圣人呀——不但不是圣人,可操作性还很强的,爸爸今天就给你答案。
情绪模式的形成
爸爸做了一个简图:
习得性情绪愤怒的这种情绪模式,从结果导向(学名叫操作性条件作用)来说,是因为愤怒让我们从中获利,比如在反抗父母的束缚、与同学争执等情况中,所以我们倾向于做“愤怒”这样的动作,并且形成了“正确”情绪模式的初步认知,最终通过长时间相同的行为模式产生条件反射(学名叫经典条件作用),以致于在一些情境下我们就会瞬间愤怒。模仿学习也是同样道理,只不过这是间接强化。
但这是可以改变的,关键点就在于形成新的认知,从而形成新的条件反射。
愤怒的本质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知道,一部分的习得性愤怒来源于愤怒带给我们了好处。愤怒让别人惧怕我们,让别人服从于我们。但随着认知的提升我们知道,这样做是适得其反,弊大于利的。愤怒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对人际关系产生不可逆的影响,并且愤怒无法让人看清问题并解决问题。但了解到这一层还不足以让我们改变认知,改变我们的情绪模式,我们还要进一步剖析愤怒的本质。
愤怒的本质是期望落空的负面情绪引起的身体反应,期望落空产生的负面情绪包括了恐惧、羞愧、失望、焦虑等。进一步说,就是期望落空导致的不安全感让人产生了愤怒。也就是人人都希望自己成为自己想象中的样子,以及世界按照他们希望的方式运转。这样的执念越深,当这样的期望落空时,越容易产生负面情绪,越易怒。爸爸回想最近的两次发火,都是这样的道理。有一次爸爸体检,遇到一个插队的,爸爸上去就招呼一顿。本质上来说,就是插队的人没有按照爸爸心目中“有秩序的世界”运转导致了爸爸的愤怒;还有就是和妈妈讨论的路怒症,也是一样的道理,对方没有按照自己心中那个“有秩序的世界”运转。愤怒就是以己度人,就是用了太多的“应该”在对方身上。
解决的方案
1.懂得世界有自己的运转规则,而这个运转规则就是无序和无常。我们无法控制,我们也没办法控制。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对于不同的人设置不同的期望值。你不可能去期望开在你左边并肩的汽车不来卡你的道,你也不可能去期望马路上的所有司机都有你开车的水平,他们做任何的行为都是正常的,即使威胁到你也是正常的。你能控制的,就只有你自己,你要做的就是抓好方向盘,开好自己的车,躲避一系列潜在的风险——要学会向内看,控制好自己能掌控的。自己不能掌控的,学会宽恕,学会敬畏命运。做最好的努力,但接受命运的一切安排。
2.要学会宽恕自己,接纳自己。我们要知道自己在人性上有任何缺点、弱点都是正常的,金无赤足,人无完人。我们不断的学习,不断地修炼我们的内心,并不是为了让我们成为完美无缺的人,而是让我们最终懂得人本身就是不完美的,并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不要给自己太多的“应该”,“接受现实,直面生活,不断成长”可能才是我们更加正确的人生态度。
3.当遇到期望和现实的偏差时,特别是亲密关系中,我们可以做的就是主动沟通。多谈自身的感受和需求,并尝试得到对方的反馈和回应。两个人为了同一个目标,多说说自身可以怎么做,自身这样做了,对方的感受是什么。通过不断这样的正循环,最终达到互相谅解,互相提升。切记不可要求对方怎么怎么,一是没资格,二是不可控。遇到诸如此类的问题,爸爸告诉你最大的心法就是向内看。如果亲密关系双方都学会这种思维模式,这样的亲密关系将会无坚不摧。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也谈了不少了,事实上每次给你谈这些问题的时候爸爸也在成长,这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