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居轩《 芸芸众生 百态万像 》灵魂之歌

庄子哲学

2019-08-05  本文已影响10人  高丘上

闫秀乐

前天 14:38 · 文化领域创作者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集大成者。《庄子》一书是先秦的作品,是中国哲学史和文化史上的一部奇书怪书。正如发问者所言,《庄子》一书写的基本都是故事。但这些故事,以其广博的知识,精辟的见解和汪洋恣肆、恢诡谲怪的文笔,而流传千古。

司马迁著《史记》时,就见过庄子的书。他说庄周著书10余万元。但未指明篇数多少,也没有提到内、外、杂篇的分别问题。其它史料中记载《庄子》篇数也不相同。但现存的《庄子》为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11。

对这仅存的《庄子》33篇,史学家们的意见也不一致,认为有些篇是庄子后学的作品。且不管这些争论,只说从总体上看,这些文章的思想脉络是连贯的,思想体系是完整而系统的,所以后世称《庄子》为《南华经》和《南华真经》。

那么庄子哲学思想的干货是什么呢?

庄子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在这里不可能全面论述,我们只能从几个方面,点出庄子哲学思想的大致轮廓。

1,庄子的政治哲学。

庄子从来没有从政的经历,但他有自己的政治理想。这就是所谓的“至德之世”的乌托邦。这个乌托邦的精髓就是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才是合乎人的本性,合乎道德本性的。庄子认为,有为政治的特点表现为以德治国,以智治国,依法治国,以礼治国。这些都不足以治天下,反而是天下陷入混乱的根源。所以庄子站在无为政治的立场上,对有为政治给予了强烈的抨击和批判。所以说,庄子是古代批判政治的先驱。

2,庄子的自然哲学。

庄子自然观的最高境界是道。庄子对道的理解和把握,构成了庄子的道论。“道”不是庄子,也不是老子最先提出来的。但老子是将“道”从形而下的层面,升到形而上的层面的第一人。

庄子对老子的观点深表赞同。同时又发挥和发展了老子的道论。

在道与物的关系上,老子认为,道是有和无的统一。他虽然讲道之为物,但又同时强调道的不可见、不可闻、不可博、不可名的“无”的特征。因此,老子的道虽已触及物的表面,却终究未能纳入物中。

庄子认为道与物原本就是一体的。他在回答东郭子“所谓道恶乎在”之问时,指出道是“无所不在”。超越的道就蕴藏在蝼蚁、瓦甓、屎溺等等诸多低贱的事物之中。很显然,道无所不在,并存在于宇宙万物之中,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终极原因和原理法则,是因为有道的存在。这不仅没有破坏道的超越性和至上性。同时又因为道的临界而提升了物的存在。很好的解决了道与物的关系。

3,庄子的认识哲学。

庄子的认识论,是相对主义认识论。这体现在庄子的两个命题,一是齐万物,二是等是非。

所谓齐万物,就是否定事物质的规定性。庄子认为事物的大小、多少、成毁、寿夭、美丑等等差别,只有在特定的比较关系中才是确定的,它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秋水》。事物虽各个相异,但却有普遍本质,这就是道。以道观物,或者说从整体的角度的看待物,则万物一齐。

所谓等是非,就是否定人类认识的真理性。否定是非的判断有确定的客观标准。他认为道和物原本就是同一的、一体的。无所谓是,亦无所谓非。所谓的分辨是非,只不过是人类违背自然之理,而将自己的主观成见强加给客观事物。而这样做的结果,则只能损害道的完整性和和谐性。于是他强调可排除主观成见的干扰,摆脱是非争辩的纠缠,在主观世界达到等是非。

4,庄子的人生哲学。

在人生价值的认定上。儒家看重的是人的社会价值和群体价值。庄子看重的则是人的个体价值和自我价值。庄子认为,尽管人要与世俗相处,但个人可以不依赖于社会而得到发展,人的个体价值可以不依赖于社会的人伦价值而得到体现。他反对主观人为地将人的群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凌驾于个体价值之上。认为只有每个人的自我价值充分而顺利地体现出来,人的社会价值也就相应的自然的体现出来了。

在人生境界上,庄子推崇和追求物与我,人与自然完美和谐的自然境界。他提倡“顺物自然”《应帝王》。“常因自然而不益生”《德充符》。主张“与天为徒”,而致天人合一。

特别应该强调的是,庄子特别注重将人生的理想境界与人的精神自由联系起来进行思考。提出了“逍遥”、“无待”等表征人的自由的概念。为达此目的,他主张虚以待物,放弃对功名、利禄、权势等等外在事物的追求。做到“无己”、“无功”、“无名”。达到此种修养,人的精神就会获得大提升、大解放、大自由。就能“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与万物”、“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天下》。从而成为真人、至人、神人。

庄子的哲学思想,还可以从道德哲学,养生哲学,艺术哲学等不同的方面加以论述。但这里是悟空问答。不便长篇大论。所以就此点到为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