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浅析系列之《孟子》

「浅析系列」《孟子》(离娄上)第二十四节

2020-01-11  本文已影响0人  霜月洞天

若把二十四节与二十五节连读,是可以发现这两节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即,二十四节,乐正子随子敖入齐只是为了住宿(丢失了尊老的品性);二十五节,乐正子随子敖入齐只为粮食。两节内容,乐正子被孟子直接点出——人之物质生存条件所需与作为一个贤者(君子)所必须拥有的品性之间的矛盾——先是品性还是先是物欲?但,既然孟子把两节内容分开阐述,也一定有其自身的道理。

赏析:若抛开子敖不论(乐正子能来到齐国完全因为子敖),孟子与乐正子的对话的中心思想即是一个先后顺序问题,即“昔者,舍馆未定”与“求见长者”,也就是说,先处理完自己的私事,还是先拜访圣者?说的重一些,在自己的心目中是自己重要还是他人(圣者)重要?也即为学者需要考虑的主次、先后问题,在绝对(选择)面前,乐正子如此的做法一定是饱受争议的(也许与子敖有关,但也非常不应该)。可以说,此时的乐正子还未有作为一个贤者(仁者)的自觉(向圣者学习)。此节,也是着重体现了一个能够被教化的人是如何开始走上人道的。

引申1:日常生活中的先后、主次,其实已经不用再多说什么了,在每一次的实践中,都能体会到,若部分清主次,先后,自己的生活会怎样的糟糕不堪。然而,有的时候还会分不清主次,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某人、某事、某物在自己心中的分量(重要程度)没有把握准确(说的深一些,即,依旧无法正确判断当下或是整个人生当中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包括有些事是根本不用去做的(纯属浪费时间、生命)都依旧还会出现在自己的判断中;再者,就是无法看清这些事对己身的真正意义孰大孰小(当小的意义被大的意义完全覆盖的时候,若依旧选择小的,那么就是绝对的错误——在子敖安定住宿的时候,若直接拜访孟子,且留在孟子旁边求教,是否又能多一些受教的时间与机会呢?古时到访他国的停留时间很多,在住宿饮食(个人需求上)所花时间多了,向圣贤求教的时间也就少了))即,在日常生活中除去正业的时间(修身养性的时间已经很少了),若还在剩余时间里做一些低俗的事情(包括“娱乐”、“游戏”等),那么,给予自己培养心性的时间也就几乎没有了,但还是有很多人选择休闲、娱乐、搞笑、低俗的东西,在余下的时间里挥霍人生,很多人会说,上班上课太闷,太累,只能以这样的方式去放松自己。的确,这是没错的,因为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与权力去修身养性的(学业与工作内容本就和修身养性的实质相差甚远(隐藏义请自行理解),即,修身养性≠搞笑、休闲、游戏等)。换言之,此生为热呢是在上班与低俗休闲娱乐中轮回呢?还是尝试在降低对物质的欲求的同时,提高对自身心性、品格的关注度呢?

引申2:不同的人会给予自己的不同的人生建议(也许,子敖在头一天晚上说服了乐正子,说先把住宿安定下来再去拜访孟子会更好),但凡对于人格完善的人来说,都应该知道,人是群居的个体,当自己的选择与他人的建议只对个体有意义的时候,这样的选择与建议一定是有偏颇的(乐正子与子敖来到齐国时,可以说是绑在一块的个体,孟子的存在对于他们来说才算得上群居,乐正子头一天晚上的选择——不拜见孟子,即是错误的)。若自己与他人的判断重叠(只为个体),就得重新思考或者增加思考,如何让一件事情既包含了个体的意愿,又能囊括群居生活的立场,这样所做出的判断与选择,才能让个体更好的立足于群居的环境当中。简而言之,群居生活可以抛弃某个个体而存在(被淘汰、被唾弃),但个体要真正的生活在人世间必须依靠“群”的存在,而存在,为“群”而着想,也就一定涵盖了自身的利益。

引申3:真正敬仰一个人,一定会先忘却了自己的存在,否则就人类的习惯来说(比较),一定会把自己的优越于他人的卑劣相比,从而无法看到、学到他人身上能够学习的东西。甚至会觉得自己在某些方面反而是他人的学习榜样,从而失去了人格升华的机会(为什么会觉得自己在某方面会成为他人学习的榜样?因为,思考、境界等维度早已不在同一平面上,狂妄的心性只会看到自身的维度所在层面,从而在狭窄的眼界中自封为王,殊不知,他人早已在天空视角可怜着你,希望你也能拥有学习与提升的机会)。所以,尝试着跳开自己所处的平行维度,向高处、深处探寻一些能够不让自己跌落尘埃的东西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