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学听古典音乐
且不谈古典音乐,就是最通俗的流行音乐,比较内行的如蓝调、爵士、摇滚之流,我也折腾不清楚。从小时候起就对声音莫名的无感,长大以后同龄人都在疯狂迷恋流行音乐界天王天后,或者欧美系乐队之类的时候,那一切仿佛是另一个世界的娱乐。
没想到开始在二次元打转的这五年里,从最开始的古风圈慢慢知道了很多独立小众的音乐人,听得多了,竟然也渐渐开始有了自己的审美,这其实是一件非常神奇的事情。记得有一次逛到落网这个音乐小站,当时公告里有一段话,大意为听音乐本身就是孤独寂寞的事,不管从哪些旋律里感受到什么,都是无法与人分享的。对音乐的感受并不需要理论系统的学习,因为你总能找到喜好的音乐,仿佛这是一种本能。
音乐并无高低贵贱之分,曲高和寡并不等同于物以稀为贵这样的概念。有时候听到非常恶俗的网络口水歌也会轮上大半天,到了下一次也会刻意多听几次。这一次会想学习古典音乐,最主要是好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现在的我因为对高雅音乐的好奇,产生了浓厚的想要了解学习的兴趣。
所有人都明白,音乐是无法用文字来表达的,可是我只能选择用文字来记录下听到的种种感受。这是一个陌生的世界,但这份陌生是与生俱来的,所有人在听到古典音乐的最初都是一片空白的,无法形容的。审美和品味也是需要训练才能建立起来的抽象体系,我愿意花费时间去积累这份能力。
看着荔枝FM里《白檀的音乐片段》和《我爱古典音乐》,那一排排目录,从字面上来说我可以看懂舞曲的意思,可是协奏曲,交响乐,奏鸣曲,组曲,弦乐四重奏,还有行板,乐章,E小调,D大调,一个个专业的词汇,完全无法理解,现在也不着急去查。每一天学一点,知识也只有在积累中才能慢慢的巩固下来,一下子全部看完等于没看,什么都记不住。
有一天翻看《知乎》的时候,意外注意到世界十大古典音乐大师的概念,就偷偷的记了下来,他们是巴赫、贝多芬、莫扎特、德彪西、海顿、马勒、舒伯特、肖斯塔科维奇、西贝柳斯、瓦格纳。这些名字偶尔有几个熟悉的,但也并不是因为他们的音乐,只是在课本中偶尔提及过他们的故事。
从以前看书的经验里,就明白不管进入哪一个学科,都应该从最经典的学起。当胃口都被这些大师养叼了以后,看其他人的就很容易分辨出好坏了。我希望能学到听出他们各自的风格,如果这是一个太过艰巨的任务,那么最起码在听到一个曲子的时候,能判断出什么乐器奏的,是奏鸣曲还是协奏曲,大致是什么流派的。
至于到最后,到底会听得如痴如醉,还是完全无法投入,就不得而知了。如果在学习过程中本身的热情无法持续的话,那么听古典音乐就不是享受,而是显摆品味的道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