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秘笈 | 初代"网红"作家村上春树是如何在职业小说家的路上死

2019-05-08  本文已影响0人  世界观著

如果小说家也有人设,那么村上春树在大多数人眼中就是文艺小资的代名词,自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村上春树的作品就在中国广泛流传,很多人也许没读过村上春树,但一定听说过他的作品和金句。

作为初代文艺网红作家,村上春树从不缺追捧和质疑,围绕他的作品的类似“村上春树凭什么那么受欢迎”,“村上春树被过誉了”之类的争议一直不绝于耳。

伴随这些争议一路走来的村上春树其实并不太在意,因为他是一个认准目标之后就会死磕到底的职业小说家。

始于兴趣,终于坚持

村上春树是一个兴趣导向的人,纵观他一生,从读书到开店到写小说再到跑步,每一个选择都是始于兴趣,而非别人的引导劝说,但一旦确定某个兴趣就会全力以赴。

喜欢读书,爵士乐,不爱学习,讨厌进公司就职的村上春树大学毕业后就和妻子在东京开了一家爵士乐酒吧,勉强维持着生计,过得也还算是自得其乐。

而让他决定写小说的契机说来十分玄幻,一九七八年四月的一个晴朗午后,正在看棒球比赛的村上春树,突然犹如得到天启一般,突然决定写写小说试试。

 村上春树受到天启的神宫棒球场

于是马上行动买好纸笔,每天闭店时随便找个安静的角落开始创作,几个月后他的处女作《且听风吟》就诞生了。

而就是这部《且听风吟》使得村上春树获得了文艺杂志《群像》的新人奖,从此村上春树开始了他小说家的职业生涯。

虽然开局顺利,但村上春树明白如果只靠一时的运气,不仔细对待写作这件事,是无法写出让自己满意的作品的。

于是,他不顾周围人的反对,关掉了好不容易进入正轨开始盈利的酒吧,专心写作。

同样,也是为了能持续写作,村上春树开发了长跑的新技能,并且一跑就是几十年,在他看来,人的思维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退,虽然作家可以通过提高写作技巧和心智上的成熟来弥补,但这是有限度的,增强体力,保持活力才是长久之计。

太聪明的人,恐怕不适合写小说

虽然村上春树是以一种类似天才的方式作家出道的,但是,村上春树本人却自认为是一个不太聪明的人,他在写作上的每次进步几乎都得益于笨功夫。

在创作处女作《且听风吟》时,第一次写小说的村上春树和很多新手作者一样,想说的太多却说不清楚。

为了让作品节奏更加紧凑,村上春树尝试用自己不熟练的英语写作,通过这种方式逼迫自己用简单易懂的词语表达复杂的主题,这之后再用日语翻译出来。

这种训练方法看似多此一举但却有效,并且这种跨越语言的普适性也无意间为之后进军西方市场打下了基础。

春上春树的书桌

类似的笨功夫,还体现在村上春树的其他写作细节上,比如,为了突破自己习惯用第一人称所带来的结构制约,村上春树不断尝试诸如加入别人的叙述,或是插入长长的书信这种手法,直至最后只用第三人称叙述,这期间他花了将近二十年的时间。

在收集写作素材上,村上春树也主张多观察,多思考而不是急于下结论,在他看来,才思过于敏捷或者说知识储备超常的人,只怕不适合写小说,因为这种人的思维习惯更偏向于做价值判断而不是观察细节,反复推敲。

村上春树将存于脑内的故事素材比作电影《卡夫卡》中数量庞大的带抽屉的档案柜

亲力亲为,进军美国市场

村上春树的作品之所以畅销全球,并屡屡被影视公司看中,除了作品本身质量不俗,切中时代痛点之外,也离不开村上春树本人对海外市场,尤其是美国市场的积极开拓。

已经在日本功(hui)成(yu)名(can)就

(ban)的村上春树,在中年时期选择跳出本国的舒适圈和当时日本浮躁的环境,在更多元的环境下开拓疆域。

虽然结果我们都知道了,村上春树的作品在海外热卖,但这个过程却并不轻松,在奉行商业主义,销量至上的美国,自认为作品没有绝对实力的村上春树,并没有把一切事务推给现成的代理机构,而是以新人的态度从寻找合适的代理和出版商到与责编积极交流,每件事都尽量亲力亲为,加上一部部作品的稳步积累,这才终于建立并巩固了自己的地盘。

所以,村上春树的成功并非一击必杀、华丽夺标,而是前期对作品死磕,后期对自己负责的结果。

推荐书单: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