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R5

2018-11-26  本文已影响0人  Crischou

朋友在2018年的行事历扉页中写了这样的文字,自由之于人类,就如亮光之于眼睛。于知识,我们最初的动机,大都可以归于求真求知。在看特斯拉的自传的时候,在他没有资金,没有办法继续试验,不断的给老摩根和小摩根写信,渴求经费,即使在如此的情况下,他仍然没有去注册专利,我想在看到这段文字的时候,大多的读者都跟我一样,恨不得穿越到那个年代,告诉那些老摩根和小摩根,为什么不提供经费,你们推迟了一个时代。

我们知道结果,再去看过程,过程中的惊心动魄,带入的情感,往往比当事人更加强烈。因为我们已经知道了结果,而当事人在处于探索的阶段,他不知道他的哪个决定,将对未来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总有一些人,有着疯狂的想法,他们执着的相信着并且执着的践行着,这些人中,一部分人创造了奇迹,一部分人没有。

今天被一个词刷屏了,CCR5,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诞生的新闻,CCR5是被编辑的基因名称。而这则新闻的评论是两个极端,一部分是认为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另一部分则是担忧和谴责。基因编辑就像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开,结果未知。这个话题如果延展,有很多可以讨论和探讨的,比如,伦理,比如,如果将其定义为实验,即使在胚胎阶段进行的基因编辑的实验,那在婴儿出生后,谁为这两个出生的婴儿的实验结果负责呢?

倒退二百年之前,没有麻醉,手术都需要将患者绑在手术台上,医生在手术的过程中备受折磨,而这个时候衡量的不是手术的成功与否,而是患者的存活率,有多少患者能够存活下来。当有了麻醉,医疗才上了一个大的台阶。手术的成功率提高了,当有了抗感染的药物,术后感染率大幅度的下降,病患的存活率也大幅度的提高。医学总是在不断的进步,而这个进步的过程中,是在克制中发展的。任何事物,如果没有约束,最终都会毁灭,可是这个约束的边界在哪里。哪些是正向的进步,哪些是不能触及的底线。任何科学的创新,都离不开文化的创新,科学的边界,也是由文化定义的。

很多人说读书是为了什么,其实最简单的,就是为了不无知。为了知道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着什么,这个世界的运行原则是什么。我们可以怀疑,可是批判,但首先,要先知道。知道是什么,进而知道为什么。在这样的氛围下,才有益于科学的进步。

为什么摩根没有坚持投资特斯拉的实验,因为摩根考虑的角度和特斯拉不同。在摩根的视角里,考量特斯拉实验成功与否的是变现的能力,这项实验是否可实施,是否可以大规模制造,是否可以形成垄断,是否可以带来大规模的收益。这些是摩根考量的对象,因为摩根是一个商人,换言之,也许摩根不坚持投资特斯拉,不是因为怀疑了特斯拉的构想,而是因为特斯拉太过超前了。而太过超前和停滞不前一样,同样无法带来此时点的收益。

科学研究,不是只有一个天才的大脑就可以的,社会环境,当下的需求,都是导向。研究不是只和那些从事某一个领域科研的专才有关,同样与大环境的观念和文化都有关。所以,在鼓励,称赞,或是怀疑,批判前,请我们先知道,确切的知道,再去评判,才是对创新的推动。知识也许会过时,但求真,无论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