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宋媛媛自杀式的殉情
晚上9点闺蜜突然来call,已买好电影票,速来电影院报道,请自备纸巾。 打开某票app,8.1的评分,催泪指数四颗星,作为90后泪腺并不发达的小姐姐,也很期待掉几个金豆豆。
同行5位女士,90,80,70,观影107分钟,90后的我和闺蜜,我看着出戏刷起豆瓣(豆瓣评分4.9),闺蜜楞是睡了半场;80后的小乔和老坛,前半场吐槽,后半场泪流满面;70后的姐姐却是从头哭到尾,纸巾都不够用。 OMG, 泪点在何处?突然意识到不同年代的认知是不经相同的。
3- 14日央视新闻报道一民消防员的“这一脚,踹得漂亮”,14岁江西瑞金的14岁中学生站阳台欲跳楼轻生,竟然因为感情问题轻生,花季少年,不该说是自私还是无知?希望消防员的一角可以踹醒她。
突然联想到电影里最后那一幕,男二噙着泪,看着墓碑,当镜头慢慢拉近时,墓碑上出现了宋媛媛,不经唏嘘,大脑闪过的第一印象是为何要跟着K走,怎么这么傻?
殉情,在文学作品中并不少见,西方有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国有梁山伯与祝英台,更别说金庸先生笔下殷素素追随张翠山而去。他们有的是讴歌敢于突破,对抗阶级的勇气,赞扬对爱与自由的向往,对忠义难两全的守诺。反观这部电影的殉情,是讴歌要对爱忠贞?不是说生命高于一切??
暂不追究该剧三观是否符合正确,深究以宋媛媛的思维方式还是会选择自杀。
她,宋媛媛16岁那年,父母弟弟车祸去世,孤生一人。 他,张泽凯16岁那年,母亲因他的病,留下钱和房子,狠心离去。她接近他,搬去跟他一起住,两人像是情侣,因为睡在一张床。两人又像是家人,因为除了有过一次亲吻,没有过别的行为。两人保持着“友达以上,恋人未满”的暧昧,一起走过人生的16-30岁。1/2的人生就是在这种相互陪伴的状态上走过,双方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都是一同进行的。
宋媛媛的诉求是满足张泽凯的愿望,但是也只想得到张泽凯毫无保留的爱情和婚姻。张泽凯的离世,宋媛媛在人世间最后的牵绊也消失的无影无踪。生活只是活着,一具空壳,又有何意义呢? 对于从小缺爱的他们而言,彼此就是唯一的精神世界,爱情也是亲情,K的死亡,带走了Cream的一切,唯有死亡对她而言才是解脱。但是对于我而言,不会。男友工作保密,危险系数较高,曾经我开玩笑的对他说,你要是走了,我绝对会拿着你的抚恤金找个人再结婚生子。只是想提醒他,做任何决定之前,想想背后的我和家人。
2018年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每年全世界有大约78.6万人自杀,其比例为每年每10万人中有10.7人,这意味着每隔40 秒就有人自杀。保守估算,中国每年自杀死亡的人数已达28.7 万人,每年平均自杀死亡率是十万分之二十三,每2分钟有1人死于自杀,8人自杀未遂。反观当代的青少年,大学生,每年为情自杀的新闻比比皆是,理由有时啼笑皆非。不论男女,用自杀的方式来结束或者挽回爱情,不觉得可笑,也可悲吗?对于我们这代父母健在,不必为五斗米过分折腰的90后,00后,为感情自杀,真是自私的可以。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每个人都会有郁结难舒的时候,多倾述,多思考,别把自己圈进一个死胡同里,世界这么大,值得更好。
作为青春爱情片,未成年人并不适合看《悲伤》,在价值观,爱情观还没有构建完成,这种殉情式的自杀会误导未成年的认知。 况且本剧的三观有待商榷,还是少看为妙。
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
(本文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