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与华方法论——消费者
消费者的四个角色: 受众、 购买者、 使用者、 传播者。
受众,受众是信息传播的接收者,受众的特点是茫然、不关心你、对你有不安全感。营销传播的第一个任务, 是从受众中找出购买者。 效率一定要高, 要在第一句话,唤醒消费者的注意力,如,胃痛、胃酸、胃胀,就用斯达舒,有这方面问题的人,自然会被这个广告唤醒。华老师认为传播的基本原理是刺激反射原理,你给消费者一个刺激(购买理由),他给你一个行动反射。把消费者的问题,俗称痛点告诉说出来,然后给出一个解决方案,如爱干净,住汉庭。对受众的服务,是大众传播的信息服务,要广,因为品牌不仅仅是给目标消费者知道,非目标消费者也要知道。当然,实际操作层面是不可能做到精准针对目标消费者投放的。
购买者,华老师认为的购买者是已经走到货架(商场餐饮楼层)面前的消费者。这个时候,购买者的目的性很强,企业要帮他迅速达到目的。对购买者的服务是导购服务,是决策咨询服务,要降低他的决策成本,具体做法就是包装设计和购买理由放大。对餐饮来说,帮助购买者决策的地方有很多,如门头、明档、菜单、海报、台卡和吊旗等,其具体做法参考西贝和莆田推广菜品时的做法。不管你销售的是什么商品,你都要到售卖现场去,观察购物者购买的全过程,在每一个环节进行设计,你的所有设计,都是购买的情景设计,把购买过程中的工具都变成你销售的战略工具,而且让购买者很舒服。华老师对消费者在整个购买使用过程中的理解很深,个人也很赞同对过程中的环节进行设计让其中的工具变成销售工具,但是消费者购买行为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地方就是心智预售,如果一个品牌实现了心智预售,那么他走到货架的时候几乎是忽略一切,直奔想要购买的商品,这才是真正的建立了品牌。倘若心智预售+华老师的产品设计+终端品牌活动,这些方法论能够依据品牌的定位打通,对企业建立品牌必将大大提高效率。
使用者。成交不是营销的结束,而是营销新的开始,用户体验是营销的天理。营销应当是一个循环,消费者购买了我们的产品后,使用体验良好,进而对我们进行口碑传播,再次激发他人进行购买。
从图中看到,体验者是所有营销环节的连接点,营销的不是销售,而是创造顾客体验,创造了顾客体验就创造了顾客价值,也就创造了顾客。倘若一个顾客购买后体验较差,这不叫创造了顾客。
传播者,广告语就是用来给消费者传播的,不一定是原样表达,但是意思是一样的。所以,广告语是顾客用语,广告味没有那么浓,广告一定要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