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之光心得》
在遵循着 “ 当进入任何一个陌生的领域无所适从时,首先应做的就是在当当找到该领域的前几本口碑书细心研读” 的原则下,我在刚入门运营的时候,选择了《运营之光》作为我的第一本开智之书。 整本书的level还是可以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多了一份实诚。 第一本书的思考并不多,更大一部分是在吸收,而后在一次次的运营实践中去检验这些吸收的东西。下面罗列下吸收了的6个点:
1, 关于运营的定义
在入门投资的时候,就有一个极其深刻的认知(来自李笑来老师),那就是:脑子一定要有清晰的概念,且能找到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如果连自己做的事情都无法清晰理解,就极其容易陷入一种不知道方向何在的迷失中去——你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除了手上那些琐碎的事情之外还需要思考什么,积累什么,学习什么以及未来你的方向何在。
那么,什么叫做运营呢 ?
固有的认识是:运营是做推广的,打杂的,组织线上线下活动的,基本是个人都可以做啊
实质上它有更精准的定义。在这本书定义运营是:帮助产品与用户之间更好的建立联系以及更好的维持这种关系。从这句话就能知道运营是产品与用户之间的桥梁。 但是我更喜欢我理解的另一个定义:达成一个目的的过程中所用的任何人为干预手段。小到运营活动,运营产品,大到运营生活,运营爱情,运营人生,在这句话中,你把“运营‘两个字替换成”营销“”设计“等词依然成立。
2,运营的一些宏观规律和逻辑
对于任何一个在职业早期的人而言,最需要的,一定是一些具体的工作方法和技能,具体到文案怎么写,图表怎么画,如何推进一个项目,如何策划一个活动等。如果连基础的工作方法技能以及职场沟通都不具备的话,那几乎肯定根本没有能力去谈论其他更加深入的事情,又或者是,即使你谈论其他事情,也基本是不接地气的,空中楼阁式的。所以在我们追寻更高层面的思考及思维模式时,先做好基本功,就如建楼一样,地基打得有多牢实往往决定了房子能盖多高。但是只有技能和执行力,而没有更高的格局也会在2-3年后遇到瓶颈。任何事情都贯穿了哲学的味道,相辅相成,彼此依靠。
那么,对于运营的繁琐工作,后面藏着哪些基本的逻辑呢 ?
1),从层次感到非线性的节奏把控。用短线思维和线性思维来做运营会导致只看到表面的东西而忽视了潜在的影响。这就涉及到传统行业和互联网行业的商业逻辑不同,传统行业在强调以结果为导向的时候,往往看的是单一的一个数值,比如营业额,销售量等,但是互联网的打法更像是“ 羊毛出在猪身上,狗买单“。所以绝不能把运营等同于推广,绝不能只用一个指标去考虑和衡量。
2),在运营的岗位上,同样遵循着MVP的原则,无论是小活动还是大活动,都会先在一定的范围内以最小的成本进行尝试与检测,然后大范围覆盖起来。所以,产品不成熟的情况下,猛力推广(注意不是运营),可能会是把错的事情推的更远。那前期应该怎么样做呢? 用运营做口碑,做用户体验,做用户交流。但实际情况是,我们总是会去盯着用户数,活跃数,从而导致我们一方面愁总数据,一方面又觉得做一些线下分享的受众太狭,而觉得没什么用处。这就是既没有考虑产品的阶段又用了短性和线性思维。且生活中特别常见。。。
3),早期的运营一定是要围绕着口碑的。 这个的理解我不是特别深刻,但是感觉是和商业逻辑有关系,使用用户的画像构成大概可以理解为:领头羊在你的大肆宣扬下,终于决定来你的草地吃一口草,结果发现这草真特么难吃,还特别没营养,它转身就走,看都不看一眼的,回头还告诉小羊,那里的草有多难吃,小羊又告诉其他小羊.......然后这块草地就再也没有羊了~~
4),作者说运营要分阶段,从探索期,成熟期,稳定期,衰落期的不同阶段来精细化运营,但我觉得这就是正确的废话,并没有什么实际上的指导意义,亦或许是为了出书在框架上需要有一定的体系而不得不写出来的。其实个人觉得运营方式没有那么绝对,都是配合着围绕目标来的。大部分情况可能更多是公司的调整与预算。。
3,运营的四大底层思维
1), 流程化思维:这里的流程化思维和我们固有认知里面的流程化有些不太一样,尤其是对于90后,一个倡导自由,释放自我而不愿受拘束的一代,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不喜欢不开放,不灵活的平台,所以很多体制化和老前辈总结起来的职场之道我们都懒得理会。但是自我的灵活度和创新度其实也根本没有支撑点去支撑。那么这个流程化思维有哪些不一样呢? 这其实是一个慢思考,快思考可能脑袋一拍就给出了个答案,但慢思考是当你需要去解决一个问题或者达成一个目标时,你应该首先把这件事的整个环节先罗列出来,然后带着目标去拆解每个环节能做哪些,获得哪些(这一步骤叫做精细化思维),从而决定你的解决方案有多丰富。这种思维不仅仅在运营中,其实任何一件事情都需要这样的思维。
2),生态化思维:今年听到好多人提这个词汇,可是我查了好多资料都没找到清晰的概念阐释,白话用“做局”与“破局”可能更好理解点,你做的不是在直接完成KPI,而是在做一个局,局做好了自然KPI就完成了。这个level需要些东西才能撑得起,目前我能做的就是在脑子里形成一种“棋盘”的雏形,会意识到一颗棋子不仅能影响其他棋子,也能影响下一步棋。那反推过来 ,我虽知道了这样的影响,但有没有指导我这颗棋子以更优雅的姿势放下去呢? 答案是:几乎一如既往的“粗鲁“。
3), 杠杆化思维:说是找到一个核心杠杆点,然后去撬动更多的事情,但实际操作的时候,很难找到这个杠杆点。无论是活动中的一个核心点,还是找大咖去带动一群人,都没说的那么容易,目前我还没经历过类似的成功案例。
4),数据化思维: 有点刚。。i
4,运营的核心技能和工作方法
1),拆解能力。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时,要通过拆解步骤把一件事做的70%保证在可控的确定性内,另外30%才是不可控的不确定性。但大部分时候我们一直在重复把那70%付诸于不确定性。比如,如何首先微信公众号粉丝从2.5万增长到5万?
2),挖掘数据背后的点。
3),撬动用户的8个原则
物质激励
概率性事件
营造稀缺感
激发竞争意识
赋予用户某种炫耀猎奇的可能性
营造强烈情绪&认同感
赋予尊重感&被重视感
通过对比营造超值感
5,运营的职业进阶
任何一件事基本都遵循“入门易,但越精细越难”的原则,这也就是为什么大部分自我良好的人感觉自己什么都知道,但又似乎什么都不知道。简单的是从入门到初级;吃力的是初级到中级,在这个阶段必须的有一些实际操作经验才能让你顿悟到一些东西;难的是中级到高级,这个阶段以及更好的阶段个人还没经历过,所以也没什么发言权。
6,运营的自省与思考
平常心做非凡事。我们总以为自己做的事无关紧要,但是换个层面看,步步重要,要给自己的每个小任务都赋予一定的意义感和使命感,这不是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