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道不同,不相为谋。
2022-11-02 本文已影响0人
海挽天文化传播
本文继续品读《论语》第十五篇“ 卫灵公篇”,本篇记述的内容比较广泛,且重点论述了君子的人格要求。
![](https://img.haomeiwen.com/i19082117/497de6973ff3b599.png)
在上文品读了“当仁,不让于师。”,文中先是提到“仁”的重要性,孔子从人们身边的事物来比喻人们对“仁”重视的程度。
孔子感慨,很多人会赴汤蹈火而死,却没有见过谁为了实践仁而死。
这是在感叹,人们对“仁”重视程度不够。
后文继续提到,把“仁”作为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标准。
孔子认为,仁义当头,哪怕是自己的老师,也不该退让。
在对待“仁”的态度上,必定要重视过自己的老师。
文后再次提到君子的行为。
孔子认为,作为君子,要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非常坚定,而在小信用上,就不必纠结固守。
君子要有看大局的眼光,不能拘泥小节。
继续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