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女孩给爸爸写了1封信,请你花2分钟看看,更了解孩子!
在史蒂夫·比达尔夫的《养育女孩》中看到一封信,是以青春期女孩的口吻写给爸爸的信。
如果你的孩子还小,那么建议你跟我一起收藏这封信,以在突如其来的青春期能够更好的应对孩子的各种变化。
如果你的孩子正在经历青春期,而你也正被他们“折磨”的筋疲力尽,也请你好好看看这封信,了解自己的孩子。
亲爱的爸爸:
我已经进入青春期了。这非常不容易。我的情绪就像英国的天气一样阴郁。生活压力重重,学校的压力,男孩子不喜欢我的长相,世界一团糟,我讨厌我的发型。
我需要好好放松——从学校回家后可以看看电视,在家里可以保持迷迷糊糊的状态。如果你还要批评我,这可能就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我就会朝你大喊大叫,或者疯狂的冲回自己的房间。但这不是我的错,这是因为我大脑的前额皮质需要重建,所以全部都被“拆除”了,这种重建要到我22岁的时候才能完成。这个时期,我的大脑由杏仁体主管,它就知道要怎么打,怎么跑。如果你把我吓坏了,我的反应就可能是要么打,要么跑。
你认为我能驳倒你是因为我很聪明,其实是因为我丧失了人类最重要的一项功能——我无法看到其他人的观点,或者至少不是那么容易看到。因此,我非常固执己见。事实上,我得尝试许多不同的看法才能找到最合适的。今天迷恋朋克,想在脸上穿洞,明天我可能就会想到安哥拉去做志愿者。
你担心我的男朋友,你担心我会在性的问题上失控。我也一样啊!所以,我们是在统一战线上的。
你担心我不做作业。好吧,如果有人告诉你,你的人生就由几次考试主宰,如果忘了带笔,或者晚上出去玩,那么人生在17岁就结束了,你是什么感受?这足够把人吓傻了。
请——不要指责我。我已经足够自责了,你还要那么做,只会让我崩溃。而如果我让你痛苦,我也很难过。请温和的跟我说话,了解我的生活。注意选择时机,我有时候很愿意谈谈,有时候却没有心思。如果我想谈,你最好准备出足够的时间。要温和、幽默、有耐心。有一天我会走出这个阶段,到那时,我们会成为最好的朋友。
你的(可爱的)女儿
这是一封“女儿”写给“爸爸”的信,但其实对男孩和妈妈同样适用。通过这封信,我们可以了解到,青春期不仅另爸爸妈妈头疼,也让孩子们备受煎熬。
一个称职的父母,就是永远能够做到换位思考。
如果我们能够想到,孩子在这个特殊时期,除了会变声,会有喉结,会长胖,还面临更多心理方面的压力,比如会在意别人对自己外貌的看法,会对各种价值观游移不定,会突然间情绪跌入低谷,你就会对他的“大喊大叫”、“夺门而出”有更多的容忍。
当然,容忍只是前提,想要度过一个不那么“鸡飞狗跳”的青春期,我们还要做到下面3点:
1、改变说话的用词,多说“我”,少说“你”。比如,说“你没有在说好的时间回家,我又害怕又担心。我得知道我能信任你。”强于说,“你怎么又这么晚回来?你知不知道现在几点了?”
比如,说“我很生气,因为厨房乱成一团,我还得收拾”,而不是说:“你看你把厨房搞的一团糟”。
少一些指责,多一些理解,会减少矛盾发生的频率。
2、当有机会与孩子面对面沟通时,尽量的少说多听。很多孩子到了青春期就会突然不愿意跟父母说话。无外乎两个原因,“我说什么都不对”、“我说了你也不懂”。
青春期是孩子走向独立的第一步。如果能像对待同事、朋友那样尊重他,把他当成独立的个体来看,而不是依然把他当成一个小宝宝来教训,孩子会更愿意跟你沟通。
他好不容易要跟你“摊牌”,你怎么忍心把这个了解他的机会变成对他的“批斗大会”?
3、让家变成放松的港湾。变得“油盐不进”,冲动易怒,是上天给他们的“礼物”,不是故意要跟你作对,他们也会因此焦虑、迷茫。
父母能做的,就是给予正向的引导和关怀,让家变成他可以屏蔽这些焦虑的港湾,而不是战场。
来不及告别的时候留个小纸条,提醒他出门别忘带钥匙;去外地出差的时候带给他一个偶像手办,或者让他帮忙做点家务。
给他成年人的尊重,外加依旧不变的呵护,更能让孩子少一些叛逆。
也许你做这些他都反对,翻白眼。那也没关系,你要知道“反着来”是他们这个时期的特性,所以,在保证安全和健康的前提下,静待这段时间的结束就好。
以上是对青春期与孩子相处之道的一些思考,希望对你有用,你有什么好的方法也可以在下方留言,大家一起努力做个合格的父母!
我是半全职妈妈菲菲,分享二胎妈妈生活和创业中的酸甜苦辣,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