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才是举,不应是梦!——《论语·雍也第六》六新解
唯才是举,不应是梦!——《论语·雍也第六》六新解
2017-09-22华世国学名嘉汇
《论语·雍也第六》六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这句话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历来对此分歧比较严重。“子谓仲弓”是什么意思?是孔子对仲弓直接说话,还是孔子仅是评论仲弓。而这个疑问产生的缘由,是仲弓的父亲叫冉伯牛,孔子说到“犁牛”,似乎有影射仲弓父亲之嫌。而孔子这句话似乎有讽刺“犁牛”的意味,若如此,孔子怎么能够当着仲弓的面,嘲讽他的父亲呢?所以,后来的人,渐渐接受了这句话仅是评论仲弓而非当面与他交谈的解释。
另一个重要问题是,仲弓父亲到底为人如何。这方面史料很少,只有《史记》做出了一些记载。但有学者指出,《史记》的记载,或许仅是根据孔子的这句话的意思敷衍出来的,说仲弓父亲低贱而有恶行,其实不可信。后来,注释家们不再纠缠于这些问题,而直接去解释这句话了。
按字面意思来说,孔子对仲弓说,耕牛生下一个小牛犊,浑身赤色而且角很漂亮,周正而光滑,这样的牛,可不可以用作祭祀品呢?按照周朝的祭祀规定,一是祭祀天南郊,二是祭祀宗庙,三是祭祀山川,都会用到骍牲,那么,耕牛生的那个异样牛犊,是有机会用到这三类祭祀场所的。但依据孔子这句话的潜在意思,“勿用”的场合,大致有祭天南郊、祭宗庙,而很多人认为这种牛犊也不能用在山川祭祀,孔子觉得有些过分了。
我们知道,周朝祭祀用什么样的牲畜祭祀,都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历代传承下来,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体系和系统,不仅选拔那些祭祀牲畜,已经形成了专门的机制和流程,而且培养那些专门供奉祭祀的牲畜,也有了比较成熟的制度和规矩。开始时,只要符合祭祀要求的牲畜,都可以拿来献祭,可到后来,便会发展为,只有那些专门培养的牲畜,符合要求的,才能拿来献祭。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如果我们不细心,很容易就忽略过去了,但如果我们是下层人,我想,对这样的变化就一定深有感触。这个变化就是,一个牲畜能不能被选为献祭品,不仅要求你必须符合献祭的要求、规格,而且还要求你有一个“正宗”“上等”的出身。这样的规定,由于习惯成自然,由于日积月累,就渐渐变成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成为一个行业内的“潜规则”,通行于世,而变得顺理成章了。分析到这,大家就可以清楚了吧,那些学者为什么在这句话上讨论那么多,下那么多功夫?从小了看,他们的工作,是为了辨明一个意思,一个道理;从大里看,是为了正名一个观念,一种制度。没有这些讨论,我们大部分人都混混沌沌,只能干受着,有苦说不出。
这下,我们是否可以想想,“唯才是举”,我们要首先明白什么,又要首先打破什么?然后,我们必须建立什么?
《四书恒解》言:“盖周家乡举里选,至春秋而法蔽,取人惟以名望,寒微类多屈抑,子故晓之。”
世海于公历2017年9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