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仁·论孝·论君子》
论仁
1. 子(1)曰:“不仁(2)者,不可以久处约(3),不可以长处乐(4)。仁者安仁(5),知者利仁(6)。”(《里仁》第四)
(1)孔子。
(2)仁的核心理念是爱人,指人与人之间要做到互助互爱。这里指仁德。
(3)久,长久。处,居于,指置身于某种情况、环境。约,穷困、贫困,这里指贫困的环境。久处约,长久地居于穷困的环境。
(4)快乐,这里指安乐的环境。
(5)安,安于、习惯于。安仁,习惯于施行仁德。
(6)知,同“智”。知者,聪明的人。利,利用,实行、施行。全句指:聪明的人利用仁德。另一说法指,聪明的人认识到仁德能为自己带来长远又巨大的利益,所以愿意施行仁德。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够长久地居于穷困的环境,不能长久地居于安乐的环境。有仁德的人习惯于施行仁德,聪明的人施行仁德。”
不仁者不安于现状,仁者安贫乐道。
2.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1)。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2)。君子去仁,恶乎成名(3)?君子无终食之间(4)违仁。造次必于是(5),颠沛(6)必于是。”(《里仁》第四)
(1)以,介词,用、靠。道,方法,这里指正当的方法。之,代词,指富与贵。处,占有、享有,这里指接受。全句指:不是用那正当的方法得到富与贵,(君子)就不接受(富与贵)。
(2)得,这里应指“去”,抛掉、离弃。与下文的“不去也”和“君子去仁”中的“去”意思相同。之,代词,指贫与贱。全句指:不用那正当的方法抛掉贫与贱,(君子)就不离弃(贫与贱)。
(3)恶(wū)乎,代词,表示疑问的意思,怎么、如何。成,成就。名,名声。全句指:怎么成就名声呢?
(4)终食,名词,指吃一顿饭的时间,这里形容短暂的时间。
(5)造次,仓促、匆忙。是,代词,此、这,这里指仁德。于是,在此,这里指与仁德同在。全句指:在仓促匆忙的处境下必定与仁德同在。
(6)颠沛流离,这里指生活困苦、遭受挫折。
孔子说:“富裕与显贵,这是人人所想要的;不是用那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接受(富裕与显贵)。贫穷和低贱,这是人人所厌恶的;不是用那正当的方法抛弃它,就不离弃(贫穷和低贱)。君子离弃仁德,怎么成就名声呢?君子不会在吃完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德,仓促匆忙的处境下必定与仁德同在,生活困苦、遭遇挫折的处境下必定与仁德同在。”
君子能正当行事,洁身自爱,坚守仁德。
3. 颜渊(1)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3)。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4)?”颜渊曰:“请问其目(5)。”子曰:“非礼勿视(6),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7),请事斯语矣(8)。”(《颜渊》第十二)
(1)颜渊(前 521~ 前 481),名回,字子渊,春秋时期鲁国人。他是孔子最欣赏的弟子,以德行著称,曾获孔子称赞“好学”、“不违仁”。
(2)克,克制、约束。复,实践、履行。复礼,这里指使语言行动合乎礼的准则。克己复礼,约束自己,使言行合乎礼的准则。
(3)天下,天下的人。归,赠与,赞许。焉,助词,表示判断语气。全句指:天下的人都会赞许你是有仁德的人。
(4)由,介词,凭、靠着。而,助词,表示反问语气,岂、难道。哉,助词,表示反问语气。乎哉,二字连用加强反问语气。全句指:实践仁德要靠自己,难道能靠别人吗?
(5)目,纲目、要目。其目,那纲目,这里指实践仁德的要点(是什么)。
(6)非,不合。礼,礼法。勿,不要。全句指:不合礼法的事物不要看。这句与下文“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句法相同。
(7)敏,聪慧。不敏,迟钝、愚笨,谦词。
(8)事,实行、实践。斯,代词,这。矣,助词,表示祈使语气,“吧”。全句指:请允许我实践(您)这话吧。
颜渊问仁道。孔子说:“约束自己,使言行合乎礼的准则就是仁。一旦约束自己,使言行合乎礼的准则,天下的人都会赞许(你)是有仁德的人。实践仁德要靠自己,难道能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那个(实践仁德的)要点(是什么)。”孔子说:“不符合礼法的事物不要看,不符合礼法的话不要听,不符合礼法的话不要说,不符合礼法的事情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慧,请允许我实行(您)这番话吧。”
实践仁德的方法是克制私欲、依礼行事。
4. 子曰:“志士仁人(1),无求生以害仁(2),有杀身以成仁(3)。”(《卫灵公》第十五)
(1)志士,坚守仁义的人。仁人,有仁德的人。
(2)以,连词,表示因果关系,以致、因此。全句指:没有为求生存以致损害仁德的。
(3)杀身,牺牲生命。以,表示目的关系,来、为了。成,成全。全句指:只有(敢于)牺牲生命来成全仁德的。
孔子说:“坚守仁义和有仁德的人,没有为求生存以致损害仁德的,只有(敢于)牺牲生命来成全仁德的。”
仁者不论环境怎样都会坚守仁德,必要时更会为守仁德而牺牲性命。
论孝
5. 孟懿子(1)问孝。子曰:“无违(2)。”樊迟御(3),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4);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第二)
(1)孟懿(yì)子(?~前481),姓姬,孟孙氏(又称仲孙氏、孟氏),名何忌,谥号懿,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孟懿子的父亲曾吩咐孟懿子向孔子学习“礼”。
(2)无,同“毋”,不要。违,违背。无违,指不要违背礼节。
(3)樊迟(前515~?),姓樊,名须,字子迟,春秋时期鲁国人,一说齐国人,孔子的弟子。御,驾驶车马。樊迟御,樊迟为孔子驾驶马车。
(4)事,侍奉。之,代词,他们,指父母。以,介词,依照。礼,礼节。事之以礼,“以礼事之”的倒装。全句指:依照礼节来侍奉他们。这句与下文“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的句法相同。
孟懿子问孝道。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为(孔子)驾驶马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问我孝道,我回答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父母)在生时,依照礼节来侍奉他们;(父母)死去后,依照礼节来埋葬他们,依照礼节来祭祀他们。”
实践孝道时,无论生养、死葬、追祭,都不可以违背守礼的要求。
6. 子游(1)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2)。至于犬马,皆能有养(3);不敬,何以别乎(4)!”(《为政》第二)
(1)子游(前 506~前 443),姓言,名偃,字子游,春秋时期吴国人。他是孔子的弟子,以擅长文学著称,推崇礼乐教化。
(2)是,只。养,供养。全句指:只是说子女能供养父母。
(3)至于,谈及、讲到,可不译。养,饲养。全句指:狗、马都能得到饲养。这句有多种解法,有一说指狗马也能养活人,另一说指狗马也能养活自己的父母。
(4)别,区别、辨别。何以别乎,“以何别乎”的倒装。全句指:用什么区别(供养父母与饲养狗马)呢?即供养父母与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
子游问孝道。孔子说:“现今的所谓孝,只是说(子女)能供养(父母)。狗、马都能得到(人们)的饲养;不尊敬(父母)的话,用什么区别(供养父母与供养狗马)呢!”
克尽孝道,不仅满足父母的衣食需要,尤须体现“敬重”的精神。
7. 子曰:“事父母几谏(1),见志不从(2),又敬不违,劳而不怨(3)。”(《里仁》第四)
(1)几(jī),轻微、婉转。谏,劝止、规劝。几谏,轻微、婉转地劝止。
(2)志,志向、心意,这里指意见。从,听从,这里是被动用法,指被听从。全句指:看到(自己的)意见没有被听从,即看到自己劝谏的意见不被父母听从。
(3)劳,担忧、愁苦。全句指:(虽然)担忧但不抱怨。
孔子说:“侍奉父母(如果他们犯错)要轻微、婉转地劝止,看到自己规劝的意见不被父母听从,仍然恭敬地不冒犯(父母),(虽然)担忧但不抱怨。”
子女规劝父母时,态度要恭敬委婉。
8. 子曰:“父母之年(1),不可不知(2)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第四)
(1)年纪。
(2)记忆、记住。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子女)不能不记住。一方面因为(父母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因为(父母年老)而惧怕。”
子女应当时刻记住父母的年岁,及时克尽孝道。
论君子
9.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1),学则不固(2)。主忠信(3)。无友不如己者(4)。过则勿惮改(5)。”(《学而》第一)
(1)重,庄重。威,威严。全句指:君子不庄重就不会有威严。
(2)固,牢固、巩固。全句指:所学的东西就不会牢固。另一说法指“固”解作固陋、贫乏,全句指“学习就不会见识贫乏”。
(3)主,以……为主、为重。忠,忠诚。信,信实。全句指:以忠诚、信实为主。
(4)友,本是名词,这里作动词用,指结交朋友。如,及、类似。这句有两种解法,一种指“不会结交道德不及自己的朋友”,另一种指“不会结交志向(道)跟自己不同的人”。
(5)过,动词,犯错。惮,害怕、畏惧。全句指:犯了错就不要害怕改正。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不会有威严,所学的东西就不会牢固。(为人处事)以忠诚、信实为主。不会结交志向跟自己不同的人。犯了错就不要害怕改正。”
君子在仪表行为、处世、交友、改过方面应有的态度。
10. 子曰:“君子坦荡荡(1),小人常戚戚(2)。”(《述而》第七)
(1)坦,舒坦、舒畅平和。荡荡,宽广的样子。坦荡荡,胸襟舒坦宽广。
(2)小人,原意是平民百姓,后来引申指见识浅陋或人格卑劣的人。长,经常。戚戚,忧愁、畏惧。长戚戚,经常忧愁畏惧。
孔子说:“君子胸襟舒坦宽广,小人经常忧愁畏惧。”
心境方面,君子胸襟宽广,小人则常忧愁。
11. 司马牛(1)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2)?”子曰:“内省不疚(3),夫何忧何惧?”(《颜渊》第十二)
(1)司马牛(?~前481),姓子,因世代任职司马,又以司马为姓,名耕,字子牛,春秋时期宋国人,孔子的学生。
(2)斯,代词,这。已,同“矣”,助词,表示肯定语气,“了”。乎,助词,表示疑问语气,“吗”。全句指:这就可以成为君子了吗?
(3)内省,内心反省。疚,指因有过失而感到内心惭愧痛苦。全句指:内心反悔而没有愧疚。
司马牛问君子的意思。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就可以称为君子了吗?”孔子说:“内心反省而没有愧疚,还有什么要忧愁,有什么要恐惧呢?”
君子问心无愧,自能无忧无惧。
12.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1),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第十二)
(1)美,善,引申为好事、善事。成人之美,成全别人的好事,有帮助别人向善的意思。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与这个相反。”
君子会成全他人的好事,小人则成全他人的坏事。
13.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1)。”(《宪问》第十四)
(1)耻,本是名词,羞耻,这里作动词用,指以……为羞耻。而,这里应是“之”,无实意。过,超过、超出。行,xìng。全句指:君子以自己的说话多过自己的行动为羞耻。
孔子说:“君子以自己的说话多过自己的行动为羞耻。”
君子慎言力行,重视实践多于空谈。
14.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1),礼以行之(2),孙以出之(3),信以成之(4)。君子哉!”(《卫灵公》第十五)
(1)义,道义,泛指合宜的道德、道理或行为。质,本质,引申为原则。义以为质,“以义为质”的倒装。全句指:君子以合宜作为立身的准则。
(2)行,实行。之,代词,它,指事情,一说指上句的“义”。这个“之”与下文的两个“之”的意思相同。礼以行之,“以礼行之”的倒装。全句指:用诚实的态度来完成它(义)。
(3)孙,同“逊”,谦逊。出,发出,这里指说出。另一说法指“出”解作显露、表达,孙以出之,“以孙出之”的倒装。全句指:用谦逊的来说出它(义)。
(4)成,完成。信以成之,“以信成之”的倒装。全句指:用诚实的态度来完成它(义)。
孔子说:“君子把合宜作为立身的原则,依礼来实行义,用谦逊的语言来说出它(义),用诚实的态度来完成它(义)。这真是位君子啊!”
君子立身处世都以礼义为依归。
15. 子曰:“君子病(1)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2)也。”(《卫灵公》第十五)
(1)担心、忧虑。
(2)知,知道、了解。不己知,“不知己”的倒装,指不了解自己。
孔子说:“君子只担心自己没有能力,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啊。”
君子重视个人修养与学问,不理会别人是否理解自己。
16. 子曰:“君子求诸己(1),小人求诸人。”(《卫灵公》第十五)
(1)求,责求、要求。诸,“之于”的合音词。之,代词,它,泛指所有事情。于,介词,向。求诸己,求之于己,“于己求之”的倒装,意思是“向自己要求”,即责求的是自己。
孔子说:“君子责求的是自己,小人责求的是他人。”
君子要求自己守仁德,律己以严,小人则苛责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