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纲50讲

【中国史纲50讲】32|太平天国时期的中国与世界

2018-02-05  本文已影响152人  众神_跪下

从这一讲开始,我们进入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的讨论,先从太平天国时期讲起。

也许你会奇怪,近代史的开端不是鸦片战争吗?为什么从太平天国时期讲起呢?

虽然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第一次面临了来自西方的压力,但当时的帝国统治阶层并没有理解这个事情。在他们看来,英国人打过来跟噶尔丹打过来,没有本质区别。就是说,帝国虽然遭遇了一场近代意义的战争,但对其理解却还是停留在古代。

那是什么时候,帝国开始意识到世界已经完全不同了呢?就是在太平天国时期。

所以这一讲并不是讲太平天国,而是围绕着太平天国时期的前后几十年展开。让你看到太平天国的兴起与鸦片战争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内在关联,太平天国如何导致了大清内部的深刻变化,又如何导致了大清对世界理解的变迁,以及这一切与世界大势的变化之间有着怎样的深刻关联。

太平天国与鸦片战争

先来说说太平天国与鸦片战争之间的关系吧。要讲清楚这个,还得先看看鸦片战争与世界秩序变化的关联。

英国人往中国输入鸦片导致白银外流,只是鸦片战争的表层起因,后面还有个更深层的原因——国际秩序的变迁。

前面讲到过,美洲和日本的白银供给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明朝经济乃至国运的兴衰。这样一种影响,在清朝仍在继续,甚至变得更加深刻。能出现康乾盛世,其外部原因就是当时的世界白银供给很充足。

到18世纪后期,日本再次禁止白银大规模出口,这对大清来说问题还不算大,反正还有源源不断的美洲白银。

但是没多久,发生了法国大革命,这与中国也产生了关联。 法国大革命之后,很快就侵入西班牙,而美洲白银都是来自西班牙的美洲殖民地,所以世界白银供给马上严重受挫。

好不容易等到法国大革命结束了,拉丁美洲又开始了独立运动,一系列的战争导致白银生产还是迟迟恢复不起来。

这些动荡的结果是什么呢?从1790年代到1830年代,全世界的金银产量减少了大约50%,白银流入中国的数量也骤然减少。这下大清就头大了,白银供给短缺,导致经济变得很萧条。

但是通过刚才的解释可以看出,在19世纪前期,鸦片的流入不是导致中国白银净流出的根本原因。因为在此之前中国的白银一直是既有流入又有流出的,世界白银供给的骤然减少,导致向中国流入的白银急剧减少,才是中国白银净流出的根本原因。于是经济就萧条了,大清的日子就不好过了。

但当时的局内人不可能看得清这个问题,大清把白银短缺归因于鸦片的大规模流入,最终引发了1840年的鸦片战争。

战争的结果你应该很熟悉了,一方面是割地赔款,一方面是改造了外贸秩序,从广州作为唯一的外贸港口,改为五口通商。

五口通商对大清带来了更大的冲击,大清当时主要的外贸商品是茶叶、生丝、瓷器、漆器等。产地在江南、江西、两湖、福建等地。在一口通商的时候,出口品得千里迢迢地运往广州,运输中最困难的就是翻越南岭的一段路,这段路养活了一大批广西籍的搬运工。

五口通商之后,就用不着往广州运输了,出口品可以就近从上海、宁波、福州、厦门等地出海,于是广西籍搬运工失业了。

屋漏偏逢连夜雨,经济既萧条,大清的人口也已经膨胀到临界点。正好赶上两广地区又是基督教比较早传入的地区,基督教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动员和组织机制。

这些因素全都加在一起,太平天国起义就在1851年从广西发动起来了。在很短的时间内席卷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也是大清最富庶的地区,一直坚持到1864年。

太平天国的具体过程就不多说了,重点看看太平天国时期中国在对内与对外两个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

太平天国时期的大清内部变化

太平天国起义兴起之后,大清发现曾经叱咤风云的八旗军队,要对付太平天国已经完全不顶用了。

在灭掉准噶尔之后,大清经历了近百年的和平,中间只打过规模比较小的几仗。八旗这帮爷主要的本事是提笼、架鸟、听戏、唱曲,不再能打仗了。

怎么办?死马当活马医吧,皇上只能硬着头皮起用汉族地方官员,过去是绝不能起用他们的,担心他们有异心。让他们想辙看能不能摆平太平天国,于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胡林翼等等一批晚清中兴名臣就在这个过程中走上了历史舞台。

曾左李胡这些人,在地方训练出湘军、淮军等军队,这完全是在大清传统的八旗兵和绿营兵之外的军事系统。朝廷在这会儿没银子给曾左李胡他们,那他们怎么练兵呢?

朝廷虽然没钱,但给政策,允许他们征收厘金充作军费。 这是什么钱呢?就是各个省之间运送商品时的过境税。几位重臣就是靠厘金的支撑训练出了可用的军队。

当时能够征收到的厘金规模还是不小的,这意味着各省之间的商品贸易规模不小。如此规模的内贸发展,依赖于外贸的拉动。而外贸的拉动力,则是因为五口通商导致的中国贸易规模扩大。

大清允许地方督抚们通过厘金来筹军费,这带来一个后果,地方财政对于中央的依赖性变小了。

中国自从宋朝进入到平民社会后,帝国朝廷一直是采取一种强干弱枝的政策。财权和军权收归中央,地方要受制于中央,以此来确保帝国的统一。这种政策使得从大宋到大清这九百多年的历史中,再也没有出现过长时期的分裂割据状态。

与宋朝以前的豪族社会时期不一样,那时常出现分裂状态,而且一出现就是好几百年。为应对太平天国,使得大清帝国从强干弱枝开始转为强枝弱干,帝国中央对于地方的控制力开始下降了。

中央控制力的下降不仅仅体现在财政方面,也体现在人事和军事方面。

在镇压太平天国时,朝廷不得不允许地方督抚们便宜行事,可以自行任免和奖惩地方各级的军政官员,这就逐渐培植出了庞大的地方势力集团。

与太平军打仗时,人们又发现用冷兵器完全搞不定了,必须用热兵器。李鸿章从洋人手里买了不少洋枪、洋炮,最终用这些轰倒了南京城墙,灭掉了太平天国。 中国的战争从此进入热兵器时代。

要用热兵器的话,你要是能自己生产那是最好的,至少你也得自己能修理,才能顺畅地应用。生产和修理热兵器这种事,需要有比较复杂的生产分工才能做到。这种复杂分工,在草原地区的脆弱环境下是支撑不起来的,只有在中原地区才能做到。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太平天国起义给中国内部带来了一系列的深刻变化。

一方面,在大一统了八九百年之后,帝国从强干弱枝变成了强枝弱干。几十年后的北洋政府时期,军阀割据混战的状态,早在这个时候就埋下了种子。

另一方面,这种强枝弱干,又正好与满汉差异叠合在一起。鸦片战争以前,大清的治理智慧极为高超,汉、满、蒙、回、藏各种群体起着彼此完全无法替代的功能,而且每个群体权重都是一样的,帝国有着一种内在均衡性。

太平天国之后,财政秩序、军事秩序、人才秩序,甚至是精神秩序,全方位地转由中原地区的汉人主导了,帝国内部的均衡被打破了。

对帝国来说,这就很麻烦了。过去的帝国有均衡,满蒙两个群体又吃饭又干活,有一些特殊地位可以为人所容忍。但是现在帝国失衡了,满蒙群体有光吃饭不干活的嫌疑了,他们的特殊地位逐渐就不为汉人所容忍。

对满蒙两个群体来说,他们本能地能感受到危险,于是就会做一种自保的努力。呈现在政策上,就是变得越来越保守。

对于一部分汉人来说,你们不仅是光吃饭不干活,还对我们拯救帝国的努力不断地拖后腿,那索性推翻你们算了。于是,革命的理念就在这个时候隐隐地埋下了种子。

可以看到,太平天国对中国内部产生了两个深远影响。 第一,埋下了地方分裂的种子;第二,导致了帝国内部的失衡,从而埋下了革命的种子。

太平天国时期的大清对外变化

太平天国时期,大清对外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大清对于世界的理解出现了巨大的变迁。 大清开始努力地融入国际条约体系。国际条约体系就是西方在近代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国际关系形式。

严格说来,对外的变化不是太平天国运动带来的,只是赶在了同一个时代而已。同时代还发生了一件什么大事呢?那就是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就是这一次干的。

这一场战争的结果让大清大吃一惊,不得不重新理解世界。火烧圆明园,意味着国家的首都已经被别人给攻占了。

在过去,首都被敌人占领了,这基本就意味着要亡国了。但是大清没想到,英法联军占领了北京之后,居然没打算灭亡大清,而是要求跟大清签订条约。只要条约签订了,两国就按照约定退兵了,这是一种闻所未闻的搞法。

大清由此见识到了一种全新的世界秩序,就是前面所说的国际条约体系。 国和国之间的关系是通过国际条约来确定的,缔约的国家彼此之间是一种平等关系。大清过去对于世界秩序的想象,是古代中华帝国留存下来的朝贡体系。

这两次鸦片战争之前,西方国家过来想要跟大清签订平等贸易条约,但是大清坚决不同意。

在大清看来,你们这些破国家,离我天朝十万八千里,还想要平等?离得远只能说明你是最低层的国家。再说,跟你们平等了,朝鲜、越南这些离得近的藩属,我该咋对待他们?所以大清坚决地拒绝了英国、法国等国家所要求的平等。

结果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大清被打得不行了,不得不接受了和西方国家签订平等条约,但实际上条约里埋藏了许多不平等的条款。之后大清想要平等,西方不给了。

大清和西方国家签订了条约之后,发现过去的六部衙门都没办法作为处理这种条约的部门。于是又设置了一个全新的部门,叫做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也就是咱们在电视剧里时不时会听到的总理衙门,专门负责对外事务。

中国由此开始了努力融入现代世界的进程,总理衙门在这里起到过重要作用。一方面是作为最早期的外交部;另一方面主导开启了洋务运动,推动大清寻求自强。

洋务运动的推动与发展,也和国际市场上贵金属供给的变化紧密相关。1856年之后,美国加州和澳大利亚陆续发现了一些新的银矿,并且拉丁美洲的秩序也逐渐恢复,白银供给又比较充足了。

于是可以看到,在这之后几十年里,大清的鸦片进口数量比鸦片战争之前还大,却有着持续的白银净流入。这极大地缓解了大清的财政压力,并且让经济开始恢复景气。帝国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真正获得了镇压太平天国的能力。

又过了十几年,西方国家陆续开始实行货币金本位制,主动储备黄金,抛售白银。世界市场上白银的供给开始过剩,而大清的货币仍然是银本位,对白银的需求仍然很大,白银便源源不断地流入进来。

这个过程中,由于黄金相对于白银的比价不断上升,相当于大清的货币在不断贬值。 这在一方面刺激了大清的出口,另一方面使得西方国家到大清来投资变得相当有利可图。因为西方投资者是拿着黄金来的,到了中国能兑换出比在本国更多的白银。

大清过去主要都是农业经济,而洋务运动所要发展的是工业经济,工业经济对于资本的需求比农业经济要大很多。

所有这一切的合力,使得洋务运动欣欣向荣地搞了起来。


本讲小结

太平天国时期是中国真正地开始认识世界,努力推动自己进行转型的起点。

但是太平天国时期也给中国埋下了一系列困局的种子,它们在未来会成为中国在现代转型中必须克服的问题。

所有的这些变化,都是在中国与世界秩序的关联互动中发生的,我们再也不可能脱离开世界理解中国。甚至可以发现,中国加入世界秩序,给自己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但也同样带来了解决问题的手段。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