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述而篇》|| 说话的艺术
7.31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译意:
陈司败问:“鲁昭公懂得礼吗?”孔子说:“他懂得礼。”孔子走出去后,陈司败向巫马期作了个揖,请他走近自己,对他说:“我听说君子不因关系亲近而偏袒,难道君子还偏袒别人吗?鲁君在吴国娶了一个同姓的女子为做夫人,是国君的同姓,称她为吴孟子。如果鲁君算是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巫马期把这句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真是幸运。如果有错误,别人一定会指出来让我知道。”
周代对同姓不婚有严格的规定,鲁昭公娶同姓女为夫人,肯定是违反了礼的规定,孔子站在国民的立场上,明知道国君有错,却也不得不维护国君的权威。
张居正说,“夫善则称君,过则归己,本理之当然。然孔子既自任以为过,则昭公之不知礼亦自有不可讳者。一则不昧天下是非之公,一则不失臣子忠厚之至。圣人一问答之间,真可以为成世法矣。”
觉得两人都很懂说话的艺术。一个既然当面问你的国君是否知礼,那么反驳的话想必也就在嘴边了,但他没有当面怼回去,而是把他的看法告知孔子的弟子,其实他这种做法与孔子的做法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孔子是为尊者讳,陈司败不当面指出对方的错误,而是由巫马期来传话,既表明自己的看法,又避免了双方直面的尴尬。
别人指出错误时一般人会出什么样的反应?本能地找理由,或者反驳。很少有人会直接承认错误。有一种情况例外,就是他心里知道自己是错的,但是对的他又不能说。
一个心中明白自己是回避了对方的问题,故而坦然承认自己的错误,表现出自己的磊落坦荡,并不以对方这样指出为忤。正如孔子所说,有了错误有人能给指出来,也的确是件幸事。不然可能自己一直意识不到,而还会犯同样的错误。也许在不经意间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同姓不通婚,原来那么早就有这样的制度规定,春秋时期对同姓婚配会造成后代畸型及不育已有进一步认识,但同姓婚配仍在贵族中时有发生。周代是严禁同姓结婚的,明清律法也都有这样的规定,但没有那么严格,实际同姓而不同宗也可以结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