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以术显,道教的方术并非旁门左道!
《周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教历来以太上无极大道,为最终追求和归复的目标,供奉三清为最高尊神,这些都属于形而上的存在。
但是道士却历来以精通方术闻名于世,有“医卜星相山”五术。
医,就是医术,包括针灸、推拿、祝由;
卜,占卜,六爻、太乙、奇门、紫薇斗数等;
星,观星、望气、风角之类;
相,也就是我们熟知的面相、手相、摸骨之属;
除去这些之外,还有法术、符箓、抓鬼、拿妖、起墓、祈雨、安灵,也都是道士的拿手好戏。
而道教养生中的许多方技,如八段锦、太极拳之类,也属于方术的范围,道教有“性以道全,命以术延,形神具妙,与道合真。”的说法。
但是,由于这些方术,都是显露于外的,是道士给人的最直接的感官经验,所以会导致人们认为道教就等于方术,而道士也大多是方士而已。
——其实错啦!
道教认为形而下的东西,都是由形而上的道衍化而来,也就是虚无大道和我们看到的所有存在其实是一体的。《道德经》说:“有名,万物之始;无名,万物之母。”庄子认为道无处不在,甚至屎溺之中,也具有道,都是道的显化。这样就构成了一个道教一元论的宇宙观,认为人与天是一体的,天人一体的观念,也就是天人感应、人身小宇宙的前提,所以如果不了解这些,就无法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诸多问题。
既然世上万事万物,皆是无极大道的彰显,那么方术也是道的一种体现。以奇门遁甲为例,奇门其实就是一个宇宙的模型,其中以九宫所属代表地元;八门和地盘三奇六仪,代表人元;以天盘三奇六仪和九星代表天元;以天盘九神,代表无形中的神秘力量。如此一来,奇门作为一种术,其生成的原理其实是与天道想通,是宇宙运动的模型。
足见,方术虽为形而下的技术,但是却本源自于先天之大道。
方术是道教徒学道的必备
我们前面说了“性以道全,命以术延。”人的心性修为,固然依靠于对于大道的体悟,而生命的延续,势必依仗于方术的力量。对于长生延寿的不懈追求,和神仙的向往,使得修道不得不落实在形而下的方术上,所谓“一切皆在腔子内。”又说:“壶中烧炼延年药,正道修行益寿丹。”“壶中”,吕祖所谓的“壶中配坎离,”其实都是指的人身。故而道士欲求长生,必须懂得方术。而修道之人访求丹诀以求长生,而丹法,一系列的工程和技术也都是落实于人体的,所以才能“步步有验。”
并且以前道士入山修炼,势必要防止狼虫虎豹的侵犯,是以《抱朴子内篇》中就提到不少的禁忌,和方术,包括禁法、符咒等,而道教的符咒,就是沟通人神的桥梁。道士登山,如果不明禁忌,不学会一些医术以应急,不明风水好歹的话,是难以成就其修行的。
方术是道教徒积累功德进行传教的手段
道教流传这么一句话叫“道以术显”,意思就是大道是看不见的,而是通过术来彰显,所以祈晴祷雨、驱邪治病,就成为道士传教的重要手段。
以前戒律中有规定,道士如果没有一定的本事不准下山云游,原因在于道士如果不懂法术的话,不能为民解难救苦,那出去干什么呢?而方术,也就成为道教徒救济百姓,积累功德的重要手段。道士精于医术,经常深入民间义诊,为百姓解除病痛者甚多,唐朝医圣孙思邈就是道士,在行医、研究医学、撰写中医著作的过程当中,也不知不觉地传了教,是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道教方术为科学做出的贡献
道教的外丹炼丹术,曾作为世界化学之先驱,为我国在世界科技史上争得一席之地。升丹、降丹、火药的发明皆于此有关,且道士在烧炼丹药的时候,发现水银、硫磺、朱砂等发现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在当时已经发展出朴素的物质守恒理论。
除此之外:
中国提炼纯净的“砷”,比西方早九百多年;
陶弘景《古今刀剑录》中记载钢铁由生铁熟铁而成,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记载灌钢冶炼方法的第一人;
五岳真形图中以等高线描绘五岳名山的轮廓、川流分布,被英国学者李约瑟认为“完全不逊于近代所用的方法”;
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关于用狂犬脑浆外敷被狗咬的伤口,以预防狂犬病发作的记载,是免疫学史上极为重要的发现,其运用原则和后来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1822—1895)从狂犬脑中提取狂犬病毒来制造狂犬疫苗的接种方法相同。
形而下的方术,其实是道教徒沟通形而上的道的方式,也是道士修炼的重要手段,千百年来的积累与开拓,道教方术中有许多至今尚不能以科学解释的内容,好比中医经络学一样,但是又确实存在着。关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和破解,对于现代社会仍然有相当的积极意义。
科仪法事是方术的精华提炼
道教流传至今,其精髓不外乎符箓及科仪两项。而符箓科仪的缘起,更是方术千年的显化。正所谓修道之人以术载道,道以术显。“方技”与“数术”不同。“方技”有四类(医经、经方、房中、神仙)皆是“生生之具”,而“数术”有六类(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则是“羲和史卜之职”,但二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能将上述精髓综合一体而大成者,莫过于科仪法事也。道教的科仪法事均以救苦拔罪、消灾解厄为核心,为三界设平安祥和、济物而利人。眼下临近的中元节,更是被称为“中元平安醮”。
转自网络,仅供学习,如有侵权,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