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比喻,有那么简单吗

2019-03-16  本文已影响0人  实实在在教语文

     

比喻,有那么简单吗

      “比喻, 又叫譬喻,就是根据联想, 抓住事物的相似之点, 用另一个事物来描绘所要表现的事物。”简单地说,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之间有相似点,便用一种事物来比方另一种事物。

  比喻的两个条件是:“(一)‘本体’和‘喻体’不同质,有差异处;(二)两者之间有相似点。”(王希杰语)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一般情况下,本体较为抽象、深奥,也有可能是读者或听众感到陌生的事物,而喻体较为具体、浅显,常常是读者或听众熟悉的事物。

          比喻的类别,一般认为有三种:明喻、暗喻和借喻。

   1﹒明喻就是清晰明白地告诉读者,这是在打比方。它的基本形式就是甲像乙。明喻的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且本体和喻体之间有比喻词连接。常见的喻词有:像、好像、似、好似、如、犹如、宛如等等。

          2﹒“暗喻就是不把比喻当作比喻,而当作实有其事来陈述。换句话说,暗喻就是不用比喻词的比喻。”(王希杰语)暗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常常用“是、就是、成了、变成”等等词语连接。暗喻的基本形式为甲是乙。暗喻比明喻的语气更为肯定,蕴含的情感更深沉。同明喻(汪曾祺《八千岁》)

      3﹒借喻就是本体不出现,直接用喻体来代替本体的比喻。与暗喻一样,借喻也增强了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除了上述的明喻、暗喻和借喻,常见的还有博喻,只不过它是明喻、暗喻和借喻的一种变式而已。所谓博喻,就是接连使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比喻,一个本体对应多个喻体。在行文过程中巧妙地运用博喻,可以使文章瑰丽多姿,韵律流转,夺人耳目。力,解读难度也加大了。

          写好比喻句,还必要理清比喻与象征、通感、借代之间的区别。

   1﹒比喻与象征的区别。

   比喻的表现形式是造句,着眼于文本的某个句子或几个句子;而象征注重整体把握,着眼于文本的几个段落甚至整个文本,如《白杨礼赞》《海燕》等。

   2﹒比喻与通感的区别。

   钱钟书在《通感》中说:“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动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全面而精确地概括了通感的特点与规律。      河上传来的水声越加明亮起来,似乎它既有形状又有颜色,不但可闻,而且可见。河滩上影影绰绰,如有小兽在追逐,尖细的趾爪踩在细沙上,声音细微如同毳毛纤毫毕现,有一根根又细又长的银丝儿,刺透河的明亮音乐穿过来。(莫言《透明的红萝卜》)

   作家有意打破生活常规,融入自己主观的独特感受,赋予声音以形状和颜色,用“明亮”形容水声,又把声音写作“纤毫毕现的毳毛”和“一根根又细又长的银丝儿”,实现了听觉与视觉的相通。通感的运用,打破了读者习惯了的阅读经验,造成一种陌生化的效果,给人以新鲜奇特的感觉。      由此看来,通感重在感觉的“相通性”,即使事物之间没有任何的相似点,但在大脑作用于客观事物后,人的意念不由自主地产生了联想,即实现了“感觉的转移”。这与以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为基点的比喻完全不同。

   3﹒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借喻与借代的区别是:(1)借喻的基础是二者相似,而借代的基础是二者相关。(2)借喻可以转换成明喻,而借代不能转换成明喻。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个句子是借喻,“千堆雪”比喻雪白的波浪花。

   要现钱?袁世凯行么?(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

   本句是借代,用袁世凯代替印着袁世凯头像的银元,简洁通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