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留痕篇之一:源
一
在广西平南县,有一个谢氏宗族聚居地——富藏中团村,我就出生在这里。但是我阿公(爷爷)老家却是在六陈镇大庙圩六茶村,他本是个木匠,四处漂泊,最后才在这边定居。
我并没有见过阿公,他在二哥出生没多久就去世了。所以我也只能想象,想象人们所说的那个拄着拐杖、腰间挂着酒壶的老人,有时候用着他留下来的木匠工具和那些他自做的老家具,也会想想他工作的样子,精湛的技艺。但终究只能想象,始终没能当面叫一声:“阿公”,这是我一辈子的遗憾!不过我从心里感谢他,他当年走过那么多的路,最后选择在这里歇脚,实在是一方净土!
二
在我们村边,有一个谢氏宗祠,大门口两边分别写着“乌衣望族”、“宝树家声”,前一个很好理解,古诗有“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谢氏在东晋时名声鼎沸,说是望族并不为过;后一个指的是我们这一脉的堂号——宝树堂,作为晋宋时代的名门望族,谢氏子弟无论在政治军事上,还是在文学造诣上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非常厚重的一页,王勃曾写到“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于是“宝树”一词后来就被大部分谢氏裔孙传承下来并作为堂号,以激励后人,铭记祖德。
这个宗祠里面供着祖先灵位,每到过年过节族人都会过来祭拜,而清明节则是一年之中最热闹的时候!
一如大多数中国农村一样,我们这里对祭祖也是非常的重视,方言叫“拜山”。拜山是儿时记忆不可分割的部分。清明节那天,附近姓谢的都会集中到这里,甚至广东那边也会有代表赶过来,一时间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早早的用炭火烤出两个大烧猪,烤得外表金黄金黄的,内里的叉烧更是彻底引动你的味蕾,小时候吃过几次,香脆可口,肥而不腻!虽然过去多年,那种味道我却不曾忘记。
等远道而来的客人都到齐,简单地吃上一顿早饭以后,拜山也就可以开始了。因为祖坟有好几处,有远有近,所以拜山的队伍也分成好几拨,同时出发。由几个熟练的老手在前面挑着一担祭品,后面一大帮人跟着。最远的要骑着摩托车,载着那个挑担的,后面一大帮单车紧跟,那个年代,摩托车也不多。最近的那处只有几百米距离,就在村边,所以是声势最为浩大的一支,多为老人和小孩。
下午三点左右,所有拜山队伍都回到宗祠,厨房里的大厨还会做上一桌好菜,由几个族老领着一起祭拜宗祠里的祖先。完了以后,一天的活动就基本上算是结束了!
夜幕降临,宗祠又恢复了往日的清净、肃穆,年年如是,默默地接纳着族人的虔诚,见证着族群的日渐繁盛!
三
作为附近有名的大村,中团村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村中央的老房子乃明清时代所留,至今还住着人,不曾荒废。据说最大的一栋当年完整时有着120个门口,只是现在被拆成了好几处,有的已经崩毁。不过仅存的那几处,都是以肉红色近两米长的石板做墙底,半米厚的门墙,24公分的砖墙,三层楼高的屋顶,房梁上雕龙画凤,庄严大气,处处透着贵族风范!它们见证了一个大时代的变迁,从极尽奢华后又归于平淡,现在只不过是一群农民的栖身之所,一帮孩子的玩耍之地,仅此而已!
村里的老房子在农村什么东西都讲究实用,当年的红石板被人们拿来铺成了一条条石板巷,这些巷子通常都是干干净净的,因为这里雨水充足。走上几天脏了,大雨一洗,又干净如初。雨水洗去了污渍,却留下了岁月的气息,灰白的石板与墙根下的肉红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光滑的边缘是一代又一代人留下的足迹。
其实,我一直觉得那些又窄又长的石板巷是维持着村里人关系的纽带,两个人在巷子里相遇,避无可避,所以总得说点什么,问候一声也是好的,即使他们刚刚才见过,要不然巷子里静悄悄的那多尴尬!久而久之,人们的关系自然更加融洽!
石板巷,补拍的,没有以前那么完好了对我而言,小的时候,石板巷是一个奶奶对孙子的守望,她在那头喊,我在这头高声应着。长大上学了,石板巷是一个孩子对回家的渴望,走过石板巷,家也就不远了!如今我回家,走在巷子里更多的是一种回望,巷子那头的老人已不在,而那个家也已搬走,剩下的只有寂静中的脚步声和那满满的回忆!
四
有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的人虽没有东北人的豪迈,也不如苏浙吴侬的细腻,但是却有着一份难能可贵的温和,就像这里的气候,四季温润!村里人说话一般嗓门都不大,但也不是细细低语,能听到即可。有时矛盾加剧,发生口角,虽然有可能说的话比较难听,但却很少动手,实在解决不了,会请宗族里比较德高望重的人来处理,所以从小到大,我能见到的流血事件几乎没有!
作为中国南方的一个农村,这里主食水稻,一年两季,并且在第二季收割完以后,还会种上一些青菜,冬菇(类似于马铃薯)之类的。所以这边的人有最宝贵的品质——勤劳,有句话说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其实在这里是不适用的,因为很多家庭很多时候都是天没亮就开始起床做工,晚上更是经常摸黑回家,所以应该是“朝露沾我衣,带月和锄归”!也正是这种勤劳,这里一直保持着自给自足的状态,虽不富有,却也安居乐业,和谐美满!
五
家乡的水是它的另一大特色,这里因为雨量充沛,所以水系发达,河水常年不断流。我们村边就有一条河盘绕而过,它的源头就在那不远的山里。沿河两岸是一簇又一簇的青竹,将河水映得愈发的绿。在这条河,我学会了游泳,学会了钓鱼。早晨,村里的妇人带着衣服陆续来到这里,一边洗一边聊家常,村里的新闻也就这样传播开来了。傍晚,村里的老的少的,男的女的也都陆续经过这里,洗菜,洗脸,洗脚,洗农具,洗去一身的污泥,洗去一天的疲惫。也许有人会唠叨今年收成不好,也许有人会抱怨今天的农活太累,不过只要过了这条河,大家都会迈着轻快的步伐走向家门,一天的劳作也宣告结束!
老家的田野家乡的山离村不远,我记得小学第一次接触“开门见山”这个成语时,我就为它的创作者感到钦佩,他居然知道我们家开门就能看到山,实在厉害。我们这里其实就相当于一个小盆地,盆地中心一条大路横穿而过,大路两边是村落,离村落不远处就是山,山外还是山,层峦叠嶂,高低不等!以前村里家家户户烧的主要都是木柴,所以上山砍柴是必需的。当时山里很热闹,随处可见他人的踪影,连续不断的伐木声中偶尔夹着几声孩子们欢声笑语。到了夏天,有时候远远地就能看到山里微弱的手电光,那是村里的老人在捉蟋蟀,按照他们的说法,夜里鸣叫的蟋蟀比较好。虽然我们小孩子也喜欢玩,但我们都是白天去捉,晚上家里人是不允许的,而且,我们也没有那个胆量!
这里的山山水水滋养了一代代的谢氏人,这里就是我们的根,我们的源!
(前两天通过朋友知道简书这个平台,想着自己也已经很久没写东西,有时候想写却不知道写什么,但自问心里还是比较喜欢写的,不为别的,就为了以后当记忆开始模糊的时候,看着这些文字能回忆起曾经的点点滴滴,《岁月留痕》系列是我在2014年春写的,还记得是在野外工地上,一时兴起想到什么写什么,写的不好大家将就着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