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2022-07-15  本文已影响0人  买鱼穿柳聘衔蝉

身边总有人问我,为什么看那么多书、为什么喜欢谈论哲学。我想有必要对这个问题做出回应。

开门见山地说,我认为哲学的意义恰恰在于无意义。即所谓“无用之用”--无意义便是最大的意义。当所有人都在追寻意义,都在追寻“实”,那么“实”便成了“虚”,“虚”也就成了“实”。

老子在很早以前就用“逆向因果”阐释过这样的转换: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样看来,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前后都是相互转换的,一体两面的。那么虚实也是如此,有意义和无意义也是如此,虚实相生,相反相成。

哲学是什么?如果追寻词根,哲学就是“爱智慧”,这个智慧的“智人”的智。许多年前,智人从人类的族群脱颖而出,成为绵延至今的唯一的“人”,我们怎么能抛弃赓续在血脉之中的“智慧”?哲学并非高深之学,任何曾经想过“人为什么是人”,“宇宙的目的是什么”之类的终极问题的人,都是具有哲学头脑的人。哲学的思考没有高低之分,只是思考的深浅和角度有别。复旦大学哲学院教授王德峰老师上课时说:人是未来佛,佛是过来人。我想人和哲学家也是如此,人开始思考的时候,就是哲学家。

哲学是从表象看到本质的学问,当大部分人被现实的“虚无”困住时,哲学可以帮助我们看透最内里的逻辑,佛教所言“不可以身见如来”说的恰如其分。古往今来,正是因为有这些“爱智慧”的人,不断思考支撑人类前进的原始动力。个人或许毫无察觉,因为思想的力量润物无声,演化漫长,最重要的是:它影响的并非个人,而是群体。从孔子的“有教无类”,孟子“民贵君轻”,到理学所论述的天地人伦,再到阳明心学的深刻转折--“心即理”、“致良知”,从“得君行道”向“觉民行道”转变。是这样的思想的力量引领人们。在新文化运动中,为了启发民智,转播新思想,反对旧思想,所做的正是批判孔学思想,我们又怎么能说思想无用呢?我们早已接受了各种思想润物无声地改造了。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双城记开头的几段话引人深思。在信息爆炸的年代,一年所产生的信息可能超过了过去几百年之和。

但我们明显看到,这样繁荣的背后人们并没有变得更加包容,开放,大数据构造的牢笼和信息茧房把人困在粉饰后的乌托邦中,任何与自己意见相左的都被打成反动,人们深陷二元论和完美主义的深渊,做任何事情都要寻求物欲的满足,肤浅的快乐,人们耽溺在“奶头乐”中无可自拔,深陷不已且不自知。

在这个时代,勇于思考竟然成了对享乐主义和肤浅观点的离经叛道。如果这是离经叛道,那么离经叛道又有何妨?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老子与我心有戚戚。好一句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实在玄妙。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