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提笔谈书读书

那不是你的创作,那是人物内心的表达

2018-12-18  本文已影响6人  我太帅了吧

近期在进行自己的武侠小说创作,从准备到行动起来已经用了太多年的时间,于是干脆就让自己先完成再完善吧,在写之前,必不可少的是通过大量的阅读丰富自己的想象与阅历。武侠小说中避免不了各种对话,形形色色,但大多是触类旁通,《雪中悍刀行》中不仅情节铺垫和出场人物众多,对白场景也数不胜数。几乎在每个关键的转折点,都由对话来转承,例如徐凤年的三年游历,是通过与老黄的对话透露出来的,姜泥的复仇心理也在对话中体现出来,身世之谜通过三言两语的对话留下一笔悬念。

我们生活中的很多情绪和思想的交流与表达,也都是通过对话。婴儿从第一声“妈妈”喊起,开始逐渐建立起自己的语言体系,开始学说话,学会对话,学会表达自己的内心思想。

创作也是如此,在写故事时,小说中的人物就像是每个笔者捏造出来的小人儿,有自己的出身背景、性格习惯、行为方式等等,是活灵活现的人。如果将每一位作者比喻成一个创作家,那么最成功的创作家就是那些,当读者读起他们笔下的人物时,仿佛忘了这些人物是被创造出来的一样。

如果你也想成为一个这样的创作家,不妨读一读格洛丽亚·肯普顿的《这样写出好故事:人物对话》这本书吧。

格洛丽亚是一名作家,也是一名写作导师,导师的身份,在《这样写出好故事》这本书中,随处可见,一个个小的练习场景,让你仿佛会置身于一本教材的学习之中。格洛丽亚曾任杂志和图书编辑,也是美国《作家文摘》杂志特约编辑,“作家在线工作坊”导师。现在华盛顿讲授写作课程,并在西雅图及俄勒冈组织写作工作坊。著有《彼此相爱》(Love One Another)、《彼此原谅》(Forgive One Another)和《激情边缘》(The Passionate Edge)等。

正是她的经历,她作为编辑和导师的身份,使得她用真实的教学经历撰写出了这样一本有场景、有感情的干货书籍。每一小节的结尾,都有针对她提及撰写对话方法的场景练习,我就是这样看着看着,收拾起背包,出门做练习去了。

整本书共有十五章节,主要围绕着对话的实质是什么、撰写对话的要点、常见错误及细枝末节的处理建议,这三点展开讨论。观点清晰,层次分明,如果你在写小说的过程中,在设计对话时卡住了,那么翻开这本书的目录,你就能在五秒之内找到帮你捋顺思路的要点。

一本优秀的指南式干货书是也。

一、释放内在的声音——对话的目的

我们每天都在对话,通过对话,能解决很多问题,亦能表达很多彼此的想法。如果我们不单独的拉出来“对话”这个分镜,可能很少人会记得这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无论是通过嘴巴、文字、肢体,我们每一次讲话,都是内心想法的一种表达。

写故事其实就是写生活,生活中离不开的,故事中也不可或缺,甚至要将生活中的这个点不断的放大,这便是老生常谈的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所以在故事的撰写中,除了铺垫和描述,将这个事情会发生的场景描绘出来,给人一个搭建好了的空间平台以外,其余的就要交给对话了,好像一个场景的创造本身就离不开两种东西:一个是环境;另一个则是动态的表达。

通常来讲,动态的表达分为肢体和语言对话,而对话则是我们最常采用的方式。

那么在《这样写出好故事》中,并没有直接就开始讲应该怎样写对话,而是先让读者理解对话之于故事,到底是怎样的意义。

对话能够塑造人物的形象,展现其动机。小时候,如果我们饿了,便会给妈妈、奶奶说想吃什么;在超市看到好玩的玩具,就会给大人说“我想玩这个玩具”;第一次对一个小女生、小男生有爱慕之情,就会告诉他或她“我喜欢你”;工作中有为难的地方,想哭诉衷肠,我们可能会给朋友或者上级说出自己的难处。我们都在通过对话,表达接下来想做的行为的动机。奠定故事基调。很多悬疑故事的开端,都喜欢用对话的方式,甚至很多美国FBI类电影,都喜欢在第一个镜头出现电话聊天的内容,通过对话给读者和观众一个故事的起点,增强故事冲突。加快场景节奏。如果不专门拿出来说,也许很多人都未必注意到对话可以调控节奏这个作用,我们在读一本武侠小说时,比如《雪中悍刀行》开篇场景,近百字的简单描述中后,便出现了第一段人物对话,“老黄,再撑会儿,进了城回了家,就有大块肉大碗酒了,他娘的,以前没觉得这酒肉是啥稀罕东西,现在一想到就馋的不行,每天做梦都想。”如果单纯的用场景描述来写游历归来的故事,可能几页纸都落不到点上,此外还会使很多人会看起来枯燥又乏味,总觉得故事没有进展,但这段对话的插入,重要信息集中在几句话中,不仅引出了一些主线,还将读者体验提了速。

二、故事类型的不同,对话亦千变万化

说到故事类型我们都懂,有悬疑类、爱情类、生活类、历史类,这些都是大脑直觉反应的结果,其实故事一般分为类型故事、主流故事及文学故事三种。

我们之所以在写故事要清楚这一点,就是因为,要确保我们创作的声音与我们正创作的故事类型相吻合。

类型故事主要指的是题材明显相同、受众群体相对固定的文学创作形式,强调小说要适合大众的阅读习惯,寻找通俗文学与纯文学的结合点。类型故事包括一些子类:奇幻故事、科幻故事、推理故事、恐怖故事、爱情故事和少年故事等等。

但新手作家一般都会问主流故事和文学故事的差别。

主流故事是为了大众,而非特定受众而创作的当代故事。这类故事或挑战读者的信仰体系,或呈现一中新的生活远景,或提出一些引起争议的问题,或激起反思,或颠覆常规。

这一点则很像现在的新媒体文,除却生活分享类的文章,观点文大多数都是采用这样的方式。

文学故事则融合了非常规、反传统的写作风格和写作技巧,这类故事通常轻情节发展,而重人物刻画。

所以,当我们在写类似《哈利波特》的故事时,不能用《平凡的世界》的对话风格,来讲述魔法学院的故事;我们写《红楼梦》题材的小说,也不能用《三国演义》的对话内容。否则则会显得牛头蛇尾,四不像,更不是一个将故事与人物融合统一的小说,更难以与读者建立共情。

通常来讲,给人印象深刻的故事都有给人印象深刻的对话,《呼啸山庄》中有这样一场对话:“你这样对我滔滔不绝,到底是什么意思?”希刺克厉夫大吼一声,蛮性发作。“怎么——你怎么敢在我的家里?——天呀!他这样说话必是发疯啦!”他愤怒地敲着他的额头。通过对话的方式,这个短暂的场景画面中的冲突更富有张力。

无论是描写类、阴暗类、隐晦类、急促类、启发类、急促类,都有其具有特色的语言节奏,就像在作画时,想要表达失落的情绪,往往不会使用鲜艳的色调一样。

比如阴暗类对话的目的是使故事尽可能的阴郁,越是阴郁和黑暗,读者就越会置身在有意识和无意识之间,在这个区间,读者和人物都在光明与黑暗、真实与虚幻之间,而我们又都知道,可怕的东西往往存在于我们的幻想之间,作者可以通过这样的对话,释放出恐怖阴暗的气息,这便是对话的作用了。

三、你是否已经在故事中寻找到自己的声音?

这个标题选取的是《这样写出好故事》附录里清单里的第一个问题。至少我在读完这本书时,已经对自己创作的武侠小说中,写出了的对话场景反复琢磨。甚至将自己的小说用作每一部分的习题练习,它给了我精神的力量。

私以为,作为一个新手创作者,故事是否吸引人的关键有时不在于题材是否新颖,而在于节奏和情节的把控,而在此之前,我从未想过将对节奏的把控放在对话上,直到翻阅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巧妙的运用对话,不仅能使故事的撰写富有吸引力,也会使作者本身享受其中。

当作者沉浸在对话中时,往往会忽视自己是一个创作者的身份。故事中的人物就是自己,写出来的每一句对白,都是人物自身的表达。对话的力量远超于对话本身。

在描述场景时,不要再忘记对对话的重视了。试着去做一下每章节后的练习吧,也许在这个过程中,你会醍醐灌顶,会明白人物自身的特点与性格,会调整故事进展的节奏,会发现对话语言对你的故事的润色,而这一切都将发生的顺其自然而饶有趣味。

好像夏天去买冰淇淋,你选了兔子造型的草莓味,就拥有了软软甜甜的小心情!

这是一本内容单一的书,单一到讲的就是“对话”,不带跑题的,没有废话的;这又是一本丰富多彩的书,抽丝剥茧式的分析和讲解,让读者看到多棱镜下的“对话”,真实而多变的存在。

正如其书封面上写的一句话一样:“设计摄人心魄的对话,写出令人难忘的好故事。”

是的,它可以让人做到。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