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参与了三峡工程的前期研究
若不是亲身经历,我自己也难以想象。我作为一个本科生,居然参与了一个国家级的项目——三峡工程。
那是在做毕业论文的时候,我所在系的系副主任周教授给我介绍过来的课题。
![](https://img.haomeiwen.com/i14233734/e18e9a71d2a8dbea.png)
当时她和地理系的朱教授关系很好。朱教授当时正在做一个三峡水库工程对长江口拦门沙的影响的课题。
她积累了一批数据需要处理,但她的研究生都不愿意做这个课题。
因为她的学术观点是三峡工程会加剧长江口拦门沙的淤积,进而影响长江口航道的通畅。
![](https://img.haomeiwen.com/i14233734/ff49c25e3dc57ca8.png)
和朱教授聊了一个小时,我完全被她的人格魅力所打动了。要知道三峡工程是板上钉钉的工程,她是极少数几个提出反对意见的专家。
在论证会议上,她一个人与几十位专家激烈辩论。对方认为:三峡工程只会把泥沙拦在坝内呀,所以只会减轻长江口的拦门沙淤积,怎么可能反过来加剧呢?
朱教授除了理论分析外,又拿出三门峡失败案例,对方竟无言以对。
但是科学还是需要用数据说话的。于是朱教授收集了1975~1978年三峡地区的水量和长江口拦门沙的数据。
她自己不会做,而她学过统计的研究生们都不愿意做这个课题。原因可想而知。于是她觉得找一个只会客观处理数据的人最合适。
于是我就成了这么一个人,因为我当时我也没打算读硕士,所以这篇论文的发表。对我的学术前途也没什么影响。另外我本人不是地理专业,分析数据时不会带着预设立场,只会对数据进行客观分析。
最终我在朱教授和周教授的指导下,完成了这篇论文的运算部分。虽然三峡工程最后因为利大于弊还是上马了,但是,这篇论文对于在三峡工程上马后怎么样调节水量,从而使其对长江口拦门沙的影响降到最小,提供了科学的解决方案和具体参数。
虽然在这其中我只是承担了一个工具人的角色。但是能为一个国家重点工程尽到一点绵薄之力,所获得的成就感远远超过我工作以后的绝大多数成果。
就像《人类群星闪耀时》这本书说的,没有人在历史进程中是一个简单的过客,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推动着文明的进步。我为自己曾经做个一个小小的推手感到务必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