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格局的父母,从来不随便跟孩子“哭穷”
端午节假期,我带着孩子去海岛旅游。海滩上,有几个摆摊的小商贩正在售卖纪念品、零食和玩具。
我旁边站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他拽着妈妈的衣角,想要一只贝壳做的小工艺品,售价35元。
妈妈看了一眼价签,连忙摆手说:“太贵了,不买不买。”
小男孩有点不服气,大声问妈妈:“那别的小朋友怎么都可以买?”
妈妈义正言辞地说:“人家有钱,咱家没钱啊。出来旅游都花了这么多钱了,哪还有钱给你买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小男孩的眼神一下子黯淡了下来,他慢慢挪步离开,看到了旁边的冰激凌小摊,眼睛顿时一亮,兴奋地问妈妈:“那冰激凌有钱买吗?”
妈妈过来问了一下价格。景区的东西毕竟贵一些,普通的冰激凌甜筒卖到了15元一支。
妈妈皱了一下眉头说:“太贵了,妈妈没钱。”
两次被“没钱”拒绝,小男孩委屈地哭了起来,跟在一旁的爸爸有点生气地说:
“你别一天到晚跟儿子说‘没钱’‘没钱’的,咱家至于穷成这样么?来,儿子,爸爸给你买!”
妈妈声音也高了八度:“我这不为了他好吗?小时候不懂得节俭,长大了花钱也大手大脚!”
我看着小男孩脸上挂着泪珠,站在一旁茫然又窘迫的样子,无比心疼。
其实,我能理解那位妈妈对孩子“哭穷”的心情。
很多家庭的“哭穷”并不是真穷,而是一种教育策略,一来可以当做拒绝孩子买东西的借口,二来想让孩子懂得节俭和自立。
然而,整天对孩子哭穷,并不是什么好的金钱观教育,孩子也许会学会节俭和自立,但也会变得吝啬而自卑。
更可怕的是,物质上的匮乏尚可通过努力赚钱而缓解。
而精神上的匮乏,那种对贫穷的畏惧和对金钱的渴望,很可能伴随孩子的一生。
当父母长期一味地“哭穷”后,父母看到的是孩子不乱买东西、不乱提要求了,甚至欣慰地觉得,孩子长大了、懂事了。
而实际上孩子都经历了什么呢?
一位知乎网友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了回答:
我觉得钱的问题不是在我这个年纪可以承担的事儿,感谢你们的养育之恩。
但你们每次跟我哭穷,我都会沉默,我觉得我已经很为家里省钱了,你们还是觉得穷,说我不懂得节省。
你们有时买的贵的东西让我吃让我用,然后告诉我这有多贵多贵,虽然我吃了我用了可是我承受的压力和负担非常大,我心里怀着满满的负罪感在用在吃。
我觉得我很懂事了,我把每个月你给我充饭卡的钱节省下来买我自己需要的想要的东西,争取不问你们要东西不让你们发愁。
我喜欢大家说我懂事听话,但这都是我装出来的……
“哭穷”的父母,让孩子过早地感受到生活的沉重和辛酸,对于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来说,这是极大的压力和负担。
他们只能日复一日地默默消化对贫穷的羞耻感和对自己的负罪感,逐渐变得自卑而敏感,压抑而绝望。
父母“哭穷”给孩子带来的最深远的影响,恐怕是心理学上讲的“稀缺心态”:
越缺什么,越在意什么,越疯狂地追求什么。
我的朋友晓芸正是如此。
晓芸的父母虽然是普通工薪阶层,但也绝对算不上穷。只不过晓芸的妈妈很爱哭穷,总跟晓芸说家里没钱。
她至今还记得,她小时候想吃炸串,妈妈能站在人家面前教育晓芸自从生了她吃了多少苦花了多少钱,自己又是怎样怎样一块一块钱攒起来的,活生生地把晓芸想吃炸串的心说没了。
长大后,晓芸特别在乎钱,只有账户上不断上涨的数字能满足她的安全感,为此不惜压榨全家人。
婆婆偶尔买了次燕窝补身子,她埋怨婆婆太奢侈;
老公参加婚礼需要红包钱,她逼老公下班开滴滴自己赚;
孩子的衣服和用品,都是能借就借,甚至连奶瓶都不肯自己花钱买新的。
时间久了,婆婆嫌晓芸太抠门,简直是守财奴;而老公也在一次激烈的争吵中,坚决要离婚。
晓芸对我说,当听到离婚这个字眼时,她第一想到的,竟然不是家庭和孩子,而是财产怎么分。
她砰然一惊,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了。
父母的“哭穷”,是在用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断地灌输孩子:
钱是稀缺的,做任何事之前都要考虑钱这个前提。
久而久之,孩子在耳濡目染中也形成了一种“稀缺心态”,哪怕面对人生重大选择,依然用钱来衡量一切。
于是,他们彻底沦为了金钱牢笼中的困兽,无法突破狭隘的格局。
因此,格局高的父母,从不会炫富,更不会“哭穷”。
说到父母的格局,就不得不提梁启超。
他一生中养育了9个子女,皆为国家栋梁之才,其中3人成为中科院院士,传出了一段“一门三院士,满门皆俊才”的佳话。
除了引导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梁启超平日里也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向孩子传递着正确的金钱观。
他告诉孩子,梁家是寒士家风出身,无论生活富裕还是贫穷,都要谨守寒门家风,但他一再叮嘱孩子:
寒门家风并不等同于寒酸;不能因为节俭而亏了身体,对于学习、游历、增长见识的钱,也要该花就花。
他教导儿女不能为了金钱而丧失尊严和人格,说道:
“切勿见猎心喜,吾家殆终不能享无汗之金钱也。”
他告诫子女,快乐与钱财多少无关,不要太看重财富,更不要在财富多或寡带来的不同生活环境中消磨志气:
“一个人在物质上的享用,只要能维持着生命便够了。至于快乐与否,全不是物质上可以支配。能在困苦中求出快活,才真是会打算盘哩。”
民国之后,梁启超虽任职政府官员,但生活压力、儿女学业费用导致梁启超的经济压力并不轻松。
可以说是舒服日子也有,困苦日子也有,但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孩子:
居富贵时,常怀谨慎之心才是正道;处贫寒时,更需不卑不亢心怀光明。
这,是比“炫富”与“哭穷”更深远的智慧。
下一次,当孩子想买东西时,请不要告诉孩子,这个东西很贵,我们买不起。
告诉孩子:我们每个月都有预算,现在已经超预算了,所以我们只能下次再买。
如果孩子买的东西不合理,可以表示理解和同情,说明不能购买的原因,温柔而坚定的拒绝。
下一次,当孩子乱花钱时,请不要一遍遍强调自己赚钱多么辛苦。
带孩子体验一下自己的工作,让孩子亲身体会一次赚钱的不容易,反而更直观、更有效。
作家埃德加·布莱索曾说:
如果孩子从小就把自己当成一个“穷人”,他一辈子都会是个“穷人”。
父母的格局越高,孩子就走得越远。
所以,千万不要做心穷的父母。
只有跳出“哭穷思维”,为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你的孩子才能拥有更高的格局,看到更远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