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读本书】《情绪价值》
【简要介绍】
《情绪价值》,作者【英】罗斯·哈克曼,译者徐航、潘沂然,中信出版集团2024年2月,14万字。
本书是作者历经七年调查的产物,其中五年花在大量阅读、研究和反思上。作者做了几百个面对面、电话或邮件采访。采访对象跨越了社会阶层、人种、经济和年龄等人口统计学变量。作者从情绪劳动的本质和源头出发,阐释了情绪劳动及其对人们生活、工作和价值感的影响,并教我们如何将令人筋疲力尽的情绪劳动转化为向上的力量。同时,此书从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方面解释了为何社会评价体系会忽视情绪劳动的价值。
全书共分为九章:
1-作为工作:情绪劳动的价值
2-权力分配:不为情绪价值付费
3-历史渊源:剥削性的情绪价值
4-社会规训:好女孩要为他人而活
5-暴力威胁:被压制的情绪负担
6-那男性呢:人类共情的情绪价值
7-情绪市场:恢复情绪劳动的客观价值
8-情绪不公:弱者迎合强者的情绪体验
9-情绪价值:重新思考价值体系
【阅读收获】
1.
阅读此书,最浅显最直接的收获就是知道了什么是情绪劳动。
情绪劳动是指识别或预测他人的情绪并随之调整自己的情绪,然后设法积极地影响他人的情绪的过程。
只要你在相关环境中,调节自己的情绪表达,甚至隐藏真实情绪,以便适应环境或与环境互动,那么你就是在进行情绪劳动。为了给他人营造良好感受,而将自己的感受置于次要地位,不是为了自己愉悦,而是为了他人愉悦所做出的努力。处理琐事、共情倾听、为了他人的自尊“给面子”,这些都是情绪劳动。
情绪劳动就像体力劳动、智力劳动和创意劳动一样,也是一种需要时间、精力和技能的工作形式。有时候我们之所以觉得很辛苦,就是因为情绪劳动过于繁重。
2.
其次,此次阅读触发了我对女性“自愿”从事情绪劳动的切身感受,并且在阅读过程中,我还越来越清晰地看到了女性从事更多情绪劳动的成因。
作者说,通常被忽视、被低估的不是情绪价值,而是情绪价值背后的劳动。“劳动”这个词帮助我们更具象地认识到,那些对女性施加的“好女孩规范”背后的巨大成本。
女孩顺从、温柔、体贴、细心、能共情、善解人意,有如“贴心小棉袄”,适合当服务员、做文职、护理、教师、公关、行政、秘书……这些似乎是刻板印象,也可以看成是一种社会规范。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压抑自己的情绪,把别人的情绪放在第一位,这种情绪劳动常常被视为女性的天职,甚至冠以美德之名,驱使女性自觉付出和牺牲,接受这份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义务。
事实上,女性比男性从事更多的情绪劳动,并不与她们的个性特质相关,而是与她们履行的性别角色相关。用更浅显的话来说,男性和女性都可以是情绪劳动的主体,女性从事更多的情绪劳动,并不是因为她们适合从事情绪劳动,而是社会在这方面对女性的期望远超过对男性的期望。
在这本书中,作者关注到了这种社会规范背后,女性持续面对的、对人生有决定性影响的不公正和不平等。
正因为如此,这本书才被归为女性主义著作。诚如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陈云教授解读的那样,“这是一本“情绪”视角下的女性主义著作:女性的情绪劳动被广泛认为是一种女性“天生的、擅长的,因而也是乐意从事的”劳动。事实上,它是男权制权力结构及其规训的产物,其本质是对女性的情绪剥削,并产生了深远后果。建议对照波伏瓦的《第二性》进行阅读。”
3.
再次,在阅读过程中,我既感受到了女性在情绪劳动上所受的剥削,也看到了男性的无奈和痛苦。
这种无奈和痛苦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情绪劳动被限定在女性身上,使得男性无法表现出关怀、同情、温柔等所谓女性化属性。事实上,苛刻的情绪规范并不只针对女性,也适用于男性,只不过二者有着截然不同的要求与后果,甚至在某些方面,对男性比对女性还更苛刻。比如,叫一个女孩“假小子”可能是爱称,但叫一个男孩“娘娘腔”就是侮辱了。
另一方面,情绪劳动并非只针对女性而言,特别是身处低位的男性,往往同样也在遭受着情绪劳动的剥削。在男性群体内部也存在等级结构,掌握更少资源和权力的男性必然需要进行更多的情绪劳动,向掌握更多资源的男性提供更多的情绪价值。所以,更确切地说,情绪劳动是权力的剥削,而不仅仅是针对性别而言的。只不过,从性别角度来看,大多数女数还处在弱势,情绪劳动价值被剥削现象也就特别突出。
书中作者举了一个关于一美元的实验研究让我印象深刻。这个实验研究表明:共情能力做为情绪劳动中非常重要的特质,也被固化为女性特质,但它并非先天能力,而是与奖励相关。那些实验中不去共情的人,并非完全缺乏技能,或不擅长处理情绪,而是缺乏动力,或者说他们只是不愿意费心而已。
放到职场中去看,拥有较少权力的人需要密切关注那些拥有更多权力的人的情感、行为或行为倾向,并时刻调整自己以免受暴力、惩罚、被边缘化或被剥夺资源的威胁;而那些拥有更多权力的人则无须费心。
这就揭开了隐藏的社会真相:在当前的结构中,情绪劳动更关乎权力而非性别。正如作者所说,“情绪劳动本质上是关于处在更弱势地位的群体的情绪资源如何被更高地位的群体无偿占有和剥削”。
4.
最后,我觉得作者写作此书的意义,并不仅仅是为情绪劳动发声,也不仅仅是为女性呼吁。
我们可以把此书看做是情绪劳动“被剥削者”的觉醒,看做是女性主义者的抗争,但这远远不够。
情绪劳动是需要时间、精力、技能甚至训练的工作,情绪劳动者应该得到相应的收益。这一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
接下来更为关键是采用什么方式承认情绪劳动的价值。在市场上,最直接的方式还是用货币来衡量、明码标价,以金钱为回报。而在生活中特别是在家庭内部,最好还是采用非货币的回报或交换来承认家人付出的情绪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