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产品设计过程中,我会谨记这些基本定律
不懂人性很难做好产品,影响产品的因素很多,而了解自身挖掘人性往往是重要的一环,今天笔者分享一下5个重要定律,他们会在你的日常工作中会影响用户、团队、产品。
二八定律(帕累托法则)
适用范围:项目管理、客户运营、效率提升
最早于约瑟夫·朱兰首先提出该定律,二八定律可以用于经济学、逻辑科学、计算机科学、运动等等,一个社会性质的团体中,永远会有一个核心,这个核心多数情况下会维持在20%,而剩下的80%会围绕这20%聚集,尽管既然80%的用户属于大多数,但是80%的普通用户也会向往20%的精英群体。
二八定律既可以运营产品氛围,又可以运营于日常工作,用20%最重要的工作时间,去解决80%的任务,这80%的任务中,我们又可以挑出20%最重要的任务,集中精力解决最重要的事情,保持高价值的产出。
举个例子,当你进入产品工作设计工作状态时,第一时间筛选出20%的任务,那么你就会自觉为优先的任务预留足够的时间。那么在单位时间内,你会专注于此,因为这些事情最终会影响自身价值。
在一个团队,也肯定会有20%的精英成员会不断产出,成为核心成员,剩余80%的成员有些会摸鱼,会不走心,这些都是正常的。因为一个团队恰巧需要一个适度平衡,这就是一种微妙的平衡。
产品运营时,我们也会更加投入在20%的用户身上,因为这20%的用户会产出80%的价值。当然并非所有情况都适用于二八定律,因为20%的用户也是由80%的用户转化而来。如果过度注重头部价值,可能会损失中尾部用户,最终影响整体用户质量。
从众效应
适用范围:营销设计、产品销售、客户挖掘
有关于从众效应的经典研究主要有两项:一个是谢立夫(Sherif 1935)的团体规范形成的研究,另一个是阿希(Solomon Asch 1951)的线段判断实验。谢立夫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最早对从众行为进行实验研究的是出生于土耳其的心理学家谢立夫,1935年谢立夫发表了他的有关团体规范如何形成的研究报告。1956年的阿希从众实验旨在研究从众现象的具体表现、产生及其原因。
从众效应是一种常见的诱惑消费的一种做法,你经常会看到有人雇托来进行排队购买奶茶,也可能看到某网红蛋糕店门前排起来长队,这些都是从众行为的一种体现。
迈尔斯认为,从众分为两种,即使是看上去一样的行为,也可以被简单划分为「简单服从」和「内心接受」,平时我们看到的基本都是表象层面的简单服从,多数情况下是不被自我意识认可的,但是由于环境、人群等等周边条件的影响下,从而形成简单服从。
内心接受是另外一种由内而生的心理情节,但是多数情况下,内心接受也是由简单服从演绎而来,因为有了表象的接触才会有更多自我感知。很多传销手段都是都会采用这种形式,先从「简单服从」开始做起。从一些口号和行为开始控制,然后渐渐深入到内心接受。
从产品设计层面,我们也会经常运用从众效应进行营销,比如上述内容中有说到的分享邀请,弹幕就是一种潜意识的影响行为。有一次笔者看到一个好问题「为什么会有「气氛组」的存在?」,其实气氛组就是一种简单的潜意识影响,绝大多数的个体存在随波逐流的情况,那么气氛组就相当于引导,用一堆人引导另外一堆人去做我们希望他们做的事情。
边际效应
适应范围:成本控制、需求满足、产品把控
由英国的杰文斯、奥地利的门格尔和法国的瓦尔拉斯提出的,该理论最重要的在于阐述了单一价值在持续投入后,所得到的产出非线性增长。
比如当你想做一个系统,那么需要把系统架设到服务器上,那么一台服务器的成本你是不可避免的,当然,除了服务器费用,你还有设计、开发等等人工支出费用。
但是对这些费用进行首次付费后,这个成本在一定的时间周期内,可以维持不变,比如产品初期,我们的用户基数都是维持在1000,那么成本一直是固定的不会增长,但是我们可以将这1000左右的用户进行转化。
1000个客户转化1个的利润是¥10,那么成本不变的情况,转化100客户就是¥1000,同时成本不变,那么虽然这时候我们的前期投入还没有回本,但是我们有个收入。
如果这1000个客户继续成长,变成了10000个客户,那么基于成本无法满足用户,就要继续投入,那么这时候的投入核心在于服务器费用,前期的首次设计、开发费用不需要重新再支出一次,需要投入的更多是维护、升级的费用;
边际效应最重要的是效用,简单来说就是单位成本下可以产出的价值。那么效应和价值呈等比例增长,因为价值也是最终决定了市场的认可。
那么在产品设计中,我们设计中我们也可以学会运用边际效应来控制成本与价值。如果你的用户一直期望5个功能需求上线,但是我们的精力只能允许我们做一个。
那么我们就应该选择最简单最快见效的。因为在有限的成本里,我们要把平衡分配,同时还要让用户感知到我们的行动以及反馈。
那么就因为用户在你第一个需求上线时会感受到平台对他对尊重和重视,那么如果5个都上线了,也许后面4个需求重要性大于第1个需求,对于我们付出都成本也是成倍增加,但是用户的反馈可能就没有第1次的积极。
所以投入越多时,我们下意识都会认为产出也会越高,但是事实告诉我们,边际效用在递减,团队应该抓住更多值得投入的机会,学会适度放弃,平衡产品的迭代;
锚点效应
适用范围:产品售价、产品定位、产品营销
最早由1973年,卡纳曼和特沃斯基指出,所有事件都会存在预期值,而你对这件事对结果反馈如何,取决于一开始你对这件事的预期。
比如星巴克的柜台中的矿泉水正是给前来消费的顾客埋下了一个锚点,星巴克背后的策略并不是想让客人买矿泉水,而是希望通过这瓶水产生的锚点效应来引导客户对其他商品产生感官错觉,反而承托出柜台中的其他食品、咖啡价格的合理性。
锚点效应中最重要的就是预期和第一印象,就像相亲一样,你相亲对象的预期和第一印象决定了本次相亲的结果。
在日常工作中,如果你略微了解,你就可以在各种大大小小的平台看到价格策略上会采纳该效应,不同的平台定价中,总会有一款价格是用来作为锚点设计的
那么这产品设计中,我们要合理把握用户的预期,不要特意去降低预期或者提高预期,以合理的水平运营用户预期。 例如我们产品对外售价一直保持¥999/年的标准,那么此时客户的锚点就在¥999这个价位,以这个锚点对其他竞品进行评估比较。
那么这时有个营销活动,我们产品降价,破天荒出现5折销售的情况,那么从实际用户的感官来说,在此之前的所有用户锚点会被带动降低,那么如果你再想以¥999的价格销售,那么多数用户会拒绝。因为锚点的抬高相当于预期的抬高。
从短期的业绩来说,极有可能会有突破性的效果,从长期的运营来说,既然用户对价格已经有了一定的预期,就知道平台有降价空间,就会不断与平台尝试沟通降价,索取更多。
所以在产品设计中我们可以尽量采取惊喜策略:增加小彩蛋和用户惊喜感,控制预期提升最终体验反馈;
奥卡姆剃刀定律
适用范围:体验优化、交互设计、产品重构
由14世纪方济会修士奥卡姆的威廉提出的逻辑学法则,用最少的思想解决最复杂的逻辑,这个原理称为“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即“简单有效原理”。
在产品设计中,我经常会以谨记该原理:避繁逐简,在产品表层尽可能去除所有繁琐的逻辑,保留最重要的元素。但是奥卡姆剃刀定律往往还需要注重前提,当其他不稳定因素一致的情况下,最简单的产品才会胜过复杂的产品,因为简单的内容和复杂的内容价值是一致的。
例如一个简单的分享邀请界面,你可以做的很复杂,比如加上了客户弹幕为了引起共鸣增加信任感、增加了明目元素为了吸睛引导点击、为了突出好处亮色呈现所得。
这些都没有错,只不过不适合全部都追加在一个邀请分享页面,因为有时候在设计一个页面时,首先要想我们的目的是什么,避虚就实,忘记那些虚的,直接以目标为导向。
奥卡姆剃刀定律有时候更像一种思维模式,减少复杂的过程,更为直接达到目的。这一点有时候与席克定律(心理物理学定律。用户所面临的选择数量越多,做出选择所花费的时间就越长)有些类似,在不影响最终目的的前提下,提供给用户更少的选择,让用户这更少的选择前快速抉择。
席克定律更多是告诉我们在产品设计初期就要做到尽量克制无谓的想象,尽量提供默认项,让用户减少思考的同时引导客户选择我们希望他/她选择的。而奥卡姆剃刀定律是帮助我们学会变通,化繁为简,让更多的内容隐藏在冰山之下,但同时不影响结果,最终目标不变的情况下完善过程。
运用/实践
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独立都想法,但人性是相同的,如果从心理学都角度来说,做产品就是要挖掘人性。而你可能不曾发现,我们在产品设计时候都会不经意间运用以上效应,这也是一个产品经理的心理特征,在挖掘同时被挖掘。
为什么在上文我会将适用范围简单罗列出来且加粗,因为你第一眼就可以看到除标题外都核心内容,可以将该效应/定律进行定位,这也就是简单的定位效应。
因为第一印象你就会看到适用范围,然后我将适用范围写的泛泛一些,那么就会有很多人会选择对号入座。即使在阅读都情况下,只要进入文章后,多数情况下我们都会选择将这次阅读当作简单的学习,即使有些内容与自身关系不大。
这点恰巧是我们的优势,因为当我们了解一些皮毛后,就可以简单运用,例如刚刚所说的二八定律,我们此时此刻就可以拿出自己的待办事项,然后将最重要的几件事标记加红,优先处理。
就这么一个简单的行动,你就会进入状态,因为在执行的过程中,你会不断明白合适与不合适,究竟有没有改善。事实有时候会告诉我们,并不是所有人都适用于所有的规则。人是千变万化的,我们只要不断的尝试,才知道哪些适合,哪些不适合。
我可以简单罗列几个场景,供读者思考应用以上内容
二八定律:思考一下在公司/团队的薪资体系里,你属于20%高薪收入还是属于80%工薪收入,如果你属于80%工薪收入,你想不想成为20%高薪收入,如果你属于20%高薪收入,你愿意不愿意变回80%工薪收入,当然,会有人拒绝,但放心,这个场景你能拒绝,但是我们无法保障每个场景下我们都选择拒绝;
从众效应:在贴吧发一个笑话帖子,让朋友跟帖3-5个同样的内容,后面就会有人自动接上一样的内容。
边际效应:尝试做一件你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简单记录一下时间,首次的时间可能很久,但是坚持一周你就会发现,情况截然不同,所投入的时间越来越少,但是结果也许是一致的。同样的,尝试在不同领域试一试,没准你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锚点效应:关注你的股票、基金,尝试给自己一个固定锚点,达到锚点后,锚定后回过头想一想自己是否会进一步抬高自己的锚点。如果是,请多思考一下。
奥卡姆剃刀定律:当你想换一个工作时,尝试把你想要的重要因素都罗列出来,然后将其分出优先级,然后以优先级最高的条件进行投递简历,如果没有,按照正序优先级继续寻找,很快你就会发现找到工作的效率会比以前快很多。
更多
除了笔者以上列举之外,还有更多值得大家关注的,比如众所周知的马太效应、口红效应,许多规则都适用于目前的社会现状,但是你知道后相当于了解皮毛,更最重要要看你在产品设计中如何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