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解读

2019-01-20  本文已影响59人  陈陈_19b4

1月20日,阴。

阅读书目:《热新闻的冷思考》。

作者:袁越博士毕业之后在国外从事生物制药研究工作,后进入华纳唱片写作乐评,又加入《三联生活周刊》成为特约撰稿人。从生物学跨界到音乐再到新闻评论人,别人戏称他是个“杂交人类”,一方面是他把文理相交称为自己的区位,另一方面,袁越对所有事物都保有浓烈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也成为一种原动力不断推动袁越向前奋进。

理性解读

金句:

1.虽然相关专业性机构和有诚意的民间组织不断地在做科普的努力,但这些谣言仍然经久不衰,甚至在这些谣言面前,科学显得有些绵软无力。

2.工业革命我们非常成功,直接把我们的日常生活提升到一个档次,但那是以人类自身的欲望为动力的。

3.普通大众往往对那些最直击人心的“谣言”所迷惑,因为这些谣言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关,又在媒体的各式华丽衣服覆盖下显得言之凿凿,很容易被其中所制造的“假新闻”所蛊惑。

4.新闻娱乐化本来是好意,但是好意却总被曲解。渐渐地就演变成低俗煽情的、肤浅的、只是追求感官刺激的低俗报道。

记录与感悟:本书是袁越发表在《三联生活周刊》上的科学采访报道文章的合集,其中包含了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转基因、有机农业等热点专业性问题。这些热点科学事件,在最近的媒体大肆报道和传播下逐渐进入普通人视野,但是媒体出现了各种五花八门的声音和观点,让人不知所措,而袁越则专注于从科学的角度去深挖这些科技新闻背后真正的原因。

一、专业性新闻的错误认知和正确解读

1.科学可证伪性

一个科学理论,即便暂时没有被推翻,未来也存在必将会被推翻的可能,就是说,是科学的那么必然不是绝对的。

2.专家与普通大众间的“鸿沟”

我们之前提到的科学本身所具有的专业性就在普通人与专业人员之间不可避免的制造了一条鸿沟,如果仅仅用晦涩的语言去解释的话,必然会陷入普通人丝毫不懂的怪圈,这时候就会有“谣言”的可趁之机。谣言便以直白、夸张的语言长驱直入,造成暂时的蛊惑人民。

工业革命我们非常成功,直接把我们的日常生活提升到一个档次,但那是以人类自身的欲望为动力的。而如今的气候变化则是一场新的以道德为动力的工业革命,作为普罗大众的我们能否成功,只能说是个未知数了。但归根结底,因为媒体本身就是追逐话题热点的机器,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不要被媒体的习惯性“转移”或者“夸张”等噱头所迷惑,而是应从专业性角度去看待这些专业性新闻,不盲从,从缤纷复杂的信息中提取最专业,最客观的信息。

二、专业新闻的“娱乐化”

关于“新闻娱乐化”,对此的专业性解释就是从严肃的政治、经济等事件中、信息中挖掘出所谓的娱乐价值。它的特征在于强调趣味性、情节性,内容追求娱乐化,形式上迎合受众,简单来说,就是把硬性新闻软化,从普罗大众的角度考虑,增加趣味性和可读性。

新闻娱乐化本来是好意,但是好意却总被曲解。渐渐地就演变成低俗煽情的、肤浅的、只是追求感官刺激的低俗报道。这显然与我们一开始所追求的将硬新闻软化的初衷相悖。诸多的“标题党”、“夸张党”、“不实信息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有个文章对此现象有一段非常生动的描写。新闻报道从口语传播上,除必须的形容词外,加入事件配角,听说特效,再加上主观揣测动机等。而从操作手法上,加入绘声绘影、张冠李戴等豪华套餐。将本该是平淡无奇的新闻硬生生给描绘成一部电视剧、电影的节奏出来,影响你对新闻应有的判断。

三、“热”新闻后的“冷”思考

我们当下日益关注的热点科学新闻,比如环境污染,比如转基因农业,我们对这些的看法大部分流于媒体所报道的部分,但却缺乏判断事件是否真实的“火眼金睛”。就像很多时候我们面对这些热点新闻的时候,往往因为不了解而容易被媒体等公知带着走。人云亦云,如果让你说出个所以然来,我们又往往陷入“专家都是这么说的”尴尬境地。其实就像本书作者袁越所说,我们对科学的认知往往处于“避而远之”的状态,但很多东西并非需要掌握多么高深的科学知识才能弄明白,就拿我们之前提到的与科学有关的种种谣言来说,其实只要我们多问一个为什么,这些谣言骗局就会很容易被识破。

处于这个信息大爆炸的年代,对各种新闻、热点的解读更需要理性的思辩及解读能力。科学新闻亦如此,面对如今的气候革命,亦需要运用自身的分析能力去解读,新闻本应是严肃谨慎的信息表现形式,为增强可读性,仍不免有其夸张及娱乐的成分,因此解读新闻需要更多的问问为什么,背后的科学依据是什么?真实的过程应是怎样的?理性的解读,以防止断章取义的片面,才能真正的认识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