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起童年
童年的记忆中,大多参与了更多的农事劳作。父母家人的勤劳质朴与做人的本分,在远近乡邻里是有目共睹的,也深深的影响了我们兄妹。
八十年代初,当地开始施行了土地承包责任制。父母便承包下来几亩地,开始了培植树苗。
其实最初那几年,我们这一代绿化环境不是特别好,树木稀疏,路边田间除了有大片的枣树林之外,很少见到专属于绿化的树木,角角落落散落着一些野生的柳,榆等等,良莠不齐也不成规模!所以当地政府开始号召种树,大家肯定都记得前些年随处可见墙上的标语:“想要富,少生孩子多种树"。
为响应当地政府号召,我们这个小地方,就开始了种树的热潮。
另外父母当初还没有认识到果树在我们这一代的重要地位,所以只准备培育几亩地的杨树苗。记得当时仅有的几个树种有大叶杨,泰山青和毛白杨。
父母虽然没有过高的学历,但在当地我们这穷乡僻壤也是数得上的有文化有知识的人。勤劳踏实的品性更是远近闻名。
在父母的眼中,真的是“劳动最光荣”。
父母干活总是条理清楚,井然有序。说干就干,培垅,翻耕,条畦,插苗,浇水……这一系列工作,现在说起来感觉非常的轻松,其实在当时却夹杂着太多辛苦和煎熬。没有牲畜没有机械,这所有的工作,都是靠双手双脚来完成。还记得当初给树浇水时,正赶上抢墒,寻常汪汪着清水的河沟几夜之间干裂了河床,没有浇完的地块,只好打上手压压水井,接上上百米的输送带,每个人轮流压上一阵压水机,再去挪置输送带的另一头,以便让水均匀的浇到每棵树上。记得,那时候,在半亩见方的最北头,足足忙乎了几天几夜。那一阵,我和哥哥都是课后时间来帮帮忙,父母在各自的工作之余全身投入,爷爷奶奶虽然年岁已高但也做到了尽力而为。
当春秋之际,树苗全部预订出去,那些闪着油光的小树苗便一棵棵拔地而起,被整齐地排列到山坡河岸,妆点着春光秋月,洒下柔美的树荫。最实惠的便是我们身上自然而然会添上几套新衣裳和赶集时父母毫不犹豫递给的零花钱。
慢慢,家里陆续购置了在当初还算比较先进的各种机械,替补了人力,节约了时间。
再后来,赶上我们本地提倡大批栽种果树。遂又承包了几亩地,培育了各种各样的果树苗,适宜北方栽种的所有果树苗几乎都能见到。
不过,培育这所有的果苗需要一定的技术进行嫁接和管理。多亏了爸爸既有耐心又有爱心,又特别喜欢广交好友,所以不惜一切代价从天南海北请来了多位果树方面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那时年纪尚小的我们,最常见到的便是家里地里进进出出的一张张从陌生到熟悉的面孔,还时而吃到各种各样远道而来的美食——野生山榛子、红糖大米花、东北大蚕蛹,松软的大面包,最让人念念不忘的是足以能粘掉牙的手工麦芽糖,那黄里透红的颜色,泛着小小的气泡,拽上一大块甩到碗里,每天放学后都要缠上一根筷子,轻轻拔出很长的丝,用牙费劲地咬上一囗,甜甜的又带着一丝丝的焦香。那小小的一碗,我和哥哥十天八天都吃不完,有时候两个人也会为多吃一口争的面红耳赤。
爸爸是个善于学习知识和钻研业务的人,除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也颇悉心地听取着朋友们的技术指导和建议。正如老公评价爸爸说:把多年的工作演变成一种兴趣,工作的同时即锻炼着身体又在享受着发自内心的快乐!依我看来真的果不其然!
年复一年的不辍劳作,经济条件逐渐改善。由于早前交通与文化的闭塞,只记得到八十年代初期,建造砖瓦房在我们这里才开始兴起,凭着勤劳的双手,我们家也在一个明媚的春天里盖起了一排宽敞明亮的砖瓦房。紧接着彩电,录音机,电风扇,照相机等等也一应俱全。
所以多年来,我的内在始终信奉着“有付出就有回报”!
曾经欢笑与泪水的交织诚然不复回,童年时父母亲人给过的疼爱与忽视也仍历久弥新。发过抱怨,经过欢喜。有过逃避,捋过思绪。品过幸福,容过伤感。享过温暖,穿过风雨。生过恐惧,落过安然。正是这丝丝缕缕酸酸甜甜,才值得在心底的一角洐化出更多的感叹与真诚!也更能在体谅认识自己的同时理解包容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