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秘密
100多年前蒙台梭利女士在罗马建立的儿童之家是收养孤儿、穷人家的孩子,她和修女来教孩子。过了几十年之后,人们发现儿童之家培养的孩子在社会上都很成功,生活幸福,人人彬彬有礼,有特别好的性格,与别人的沟通也很完美,在世界上承担很多的责任。后来,人们开始研究蒙台梭利的教育方法。
《童年的秘密》让我们知道孩子和成人之间的区别,让我们了解孩子和成人会产生大量的冲突。我们对待孩子的方法确实需要得到矫正,否则会出现很多问题。在美国目前有2000多所蒙台梭利教育理念的学校,中国也有很多蒙氏幼儿园。
这本书最重要的一个观念就是要尊重孩子的本能,那么什么是孩子的本能呢?所有的新生命都有一个预定的心理机能,就像蜜蜂一样,蜜蜂从出生就知道自己该如何成长,我们的孩子生下来之后也有一个生存的本能,他在通过他的方法不断学习、探索和实践这个世界,我们家长很多时候恰恰阻碍了孩子的探索,比如说,孩子一出生,家长会将小孩裹成蜡烛包,紧紧的。这是为了将孩子保暖,孩子在母亲的子宫是非常舒服的,可以动的,然而当出生之后,立刻被裹紧紧的,硬硬的,很多人说孩子没有感觉,孩子不会有反抗,其实这样紧紧地裹着,孩子的学习已经被阻断了。还有些人会一下子把孩子抱起来,放倒,然后再抱起来,放倒。其实这样非常折腾孩子,如果一个大人被这样折腾心里也会非常不好受。所以,我们经常会忽略孩子的成长本能,忽略他们自己探索这个世界的能力,他们也有他们的可能性。
蒙氏教育的一个理念和数据,三岁之前学习到的信息量是今后人生的总和。很多人觉得说三岁前都还没有上学呢,怎么能够学这么多,这个孩子学会了说话,学会了察言观色,学会了看人际关系,分辨秩序,颜色等。这些信息量是巨大的。能够让自己的手指协调起来也是一个巨大的工作量,准确抓到东西。作为一个人大人的学习能力和孩子比起来相差太远了,我们用我们的速度来教孩子远远不如他自己去探索来得快得多。首先我们应该知道,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成长的本能,如果我们能够尊重孩子的本能来培养,那么这个孩子就能够成为一个所谓的“正常人”。
“正常人”:有是非判断能力、正值、快乐、有社会责任感、能够承担压力、能够探索这个世界、认为工作是愉快的、不会对任何东西随便得成瘾。今天我们身边的人,都算不上蒙台梭利所说的正常人,我们拿起手机就放不下,我们患得患失,我们工作的时候想休息,休息的时候想工作,我们经常处于内疚感和自负之间徘徊。我们为什么不正常,没有往天性预设的方向发展呢?就是因为我们很多成年人根本不知道孩子的心理特征。
6岁前,孩子四个重要的心理特征。
1. 敏感期。比如蝴蝶的幼虫刚生下来的时候如何判断哪里有树叶吃呢,它是通过对于光线的敏感来判断,不需要教,哪里有光线就爬过去去吃叶子。等虫子大到了能够找到了叶子后,对光线的敏感性就消失了。蒙台梭利举这个例子的目的是想说,孩子在这么小的时候,在嗷嗷待哺、乱抓的时候是有自己的敏感性,用这个方式在学习这个世界。很多人觉得很无聊,为什么老是做一件事,其实是孩子用自己的敏感性在体会和探索这个世界,在学习,什么都要用嘴尝一下,这就是在探索这个世界,感知自己没有见过的东西,这就是敏感性,等过了这段就没有了,8岁后就消失了,不再用这个方法来探索这个世界了,但是,如果阻止孩子,那么这个敏感期一过,这个学习能力就会下降。
2. 孩子会特别重视外部秩序。比如,放东西,就是要按照原来的样子和顺序将东西放好。
3. 内部定向。对自己的身体也要有秩序感。比如,有一个保姆给一个孩子洗澡,孩子很开心,没有任何问题。然后换了一个保姆,孩子就哭。保姆就很奇怪,后来才发现,原来的保姆用左手托着孩子的脑袋,新的保姆用右手托着孩子的脑袋。保姆换了姿势,然后孩子感觉不一样了,就哭。孩子也会非常重视自己身体的协调性和秩序感。
4. 孩子的智力发展是通过自己完成的。比如,一个孩子看到他的爸爸和叔叔同时出现,孩子吓坏了,惊呆了,这两个人几乎一样,两个很像的人迎面走来。这孩子惊恐了,不知道怎么办。家里人发现之后就将叔叔和爸爸一人挪一边,孩子还在适应,一会儿看看叔叔,一会儿看看爸爸。等他发现叔叔这里有,另外一边还有的时候就笑了。慢慢地认识到,原来是两个人。孩子在学习东西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的时间,我们大人要有耐心,我们没有必要要告诉他说这个是叔叔,这个是爸爸,他自己看着就学会了,他自己会慢慢发现,慢慢发现,然后露出微笑,当他露出微笑的那刻就学会了。
所以,要理解孩子的心理特征,我们大人才能够看到我们是怎么样阻止孩子的发展。
大人阻止孩子发展的方法。不要动,不要碰那个东西,不要跑,老实点,别喊。我们总是要求孩子不要玩这个,不要玩那个。孩子觉得梳头很好玩,想自己梳头,孩子梳头梳得乱七八糟的,父母就会说,我来帮你梳。其实,孩子在模仿梳头的过程中在体会秩序感,体会自己身体协调性,在感知这个社会。父母会给孩子穿衣服,系鞋带。所以,孩子会摸索着穿衣服的节奏和我们是不一样的,蒙台梭利说如果你和一个残障人士一起走,你有礼貌的话会与他保持同样的速度,不会将他甩很远。你非得打破他的节奏,说一定要和我走一样快。而孩子在学习的时候,他在不断探索这个扣子是怎么扣起来的时候,是真的很慢的,还会扣错。但是,这正是他学习的最重要时机,很多家长和老师为了省时间,为了他们能够跟上我们的节奏,我们的办法就是,我来!所以慢慢孩子就放弃了,因为孩子觉得自己学不了。比如,一个小孩拿着墨水瓶,孩子会将盖子打开,盖上;再打开,再盖上。一遍遍做,家长就担心说,撒了怎么办,家长就说,这个不好玩,不要玩了,就抢走。其实,孩子就是在不断打开和拧上的过程中在感知什么圆,什么是螺纹,这些是怎么配合在一起的,真的好玩。他对这个世界产生探索,而当我们不断打破孩子的节奏时,我们就是在阻止他们。
这是100年前列举的方法,那么现在中国的家长依然用这样的方法来对待孩子。
在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中教师应该承担的责任。
1. 先端正教师对待孩子的态度。儿童不能保护自己,他们相信别人告诉他们的任何事情。我们在他们身上好像找到了发泄情绪的机会,但儿童不仅很快能够忘记我们的罪恶,而且对我们指责他们的一切感到内疚。孩子真的很善良。有些幼儿园老师会给小朋友起外号,然后让其他小朋友也一起叫,没有一个小朋友觉得老师做不对,因为孩子没有判断,孩子就一起指责那个小男生。回家还和家长说,班里哪个小孩是不行的。老师应该珍惜自己手中的权力,孩子不会轻易反抗我们,尤其是小孩子觉得老师说的都是对的,他甚至会为你批评他的事感觉到内疚。
2. 教师应该是一个不断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的人,而且还是一个能够消除自己内心障碍的人(消除的方法,1. 自己与坏脾气做斗争,并且努力克服;2. 是通过社会环境的观念来抑制自己的坏脾气)。老师应该自己需要学习正确的教育理念。
老师应该知道,儿童有自己的节奏,有自己探索这个世界的方法。自己的坏脾气和障碍如果反应在孩子身上,就会形成孩子下一个错误的人格,他也会增加这方面的障碍。
3. 时刻反省自己。摒弃专制、消除傲慢和发怒、变得谦逊和慈爱,并且牢记自己的使命是去教育儿童,避免从成人的角度出发去理解儿童。作教师是非常高尚的职业,蒙台梭利女士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就是抱着孩子在胸前,然后接受采访,那个样子和眼神就是对孩子充满了爱。当一个老师真的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影响有多的时候,你才能够用爱心对待这个孩子,而不是图省事,有秩序,让大家都坐一起静悄悄,手放背后,举手要发言,不听话的就是坏孩子。用这些方法会让孩子完全不敢探索这个世界,这是蒙氏教育中所认为的教师的任务。
蒙氏教育在儿童之家的发现。
1. 对于孩子而言,重复练习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孩子会玩同一个东西几遍甚至几十遍,通过这些遍数,孩子在彻底弄明白一样东西之后,包括规律、为什么这样。孩子眼里闪烁着光芒,当真的露出会心的微笑之后,孩子才真的通过游戏学到了东西。要允许他们不断重复,比如,孩子看动画片会看几十遍,看到那个场景的时候该紧张该紧张,该兴奋还是会兴奋。孩子不怕重复,不要觉得孩子重复玩一样东西很无聊,你就说,走,咱们去玩别的,这都会对孩子的人格发展和性格产生障碍。你就应该说,重复玩,没有关系。
2. 自由选择。要给孩子很多选择空间,让孩子自己选择感兴趣的东西。
3. 孩子很需要秩序感。不要把游乐的地方放太多的玩具,眼花缭乱的。我们有很多早教中心、幼儿园为了营造玩具很多的场景,当玩具过多,孩子的注意力就会不集中。这个孩子没法安静、认真探索一些事。可能家里的玩具太多了。当家里的玩具有很多的时候,孩子会走神,影响他的专注度,不会认真地将一样东西玩很多遍。而我们家长还经常破坏孩子玩一样东西玩很多遍。当孩子孩子重复做一些事情的时候,会说,别玩了,赶紧来吃饭。我们用我们的节奏打破了孩子探索这个世界的节奏。
4. 尊严感。别小看孩子的尊严感,我们大人经常用欺负他们的方法、侮辱、调笑、吓唬的方法开玩笑。其实,孩子是真的会认真的。蒙台梭利还专门教孩子擤鼻涕,因为当孩子在擤鼻涕的时候,小孩经常被大人呵斥,去一边,声音太大了。而孩子不会擤鼻涕,每到擤鼻涕的时候就很紧张。然后蒙台梭利就教孩子们擤鼻涕,而且还很搞笑,鼓掌。孩子们为什么这么高兴,因为老师尊重他们,老师知道他们的需求,老师指导这样做能够给他们带来尊重感。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将他们当成一个成年人来对待。孩子有孩子的人格,我们需要尊重他们的人格,我们不能随便否定他们的感情。我们特别容易否定孩子的感情,孩子说饿了,妈妈就说,怎么会饿,你刚刚吃过饭,你怎么一天到晚都是饿,就知道吃。我们一张口说的话就是不客气的话,让孩子觉得说自己饿是特别没有面子的事。家长习惯了在孩子出现任何问题的时候,调笑、打击、否定,甚至是呵斥。孩子没有尊严感,蒙氏教育、孔子教育等都是帮助孩子建立独立自主的自尊体系。怎么能够建立呢?你需要尊重他,让他觉得尊严很重要,自己能够掌控自己尊严,所以,尊严感是孩子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
5. 关于书写和阅读。蒙台梭利不建议很早就教孩子读书,孩子如果过早认字、读书,这个孩子就会很早对读书这件事丧失兴趣,因为让他过早做会给他带来挫败感的事情。因为,读不了,读不进去,甚至教他刻意写字这件事都不需要,而需要将写字、拼音这件事变成游戏。蒙台梭利将字母刻成大纸板,让孩子能够摸,孩子拿着字母在走路,当这些字母能够组成一个字的时候,老师就说我认识这个字哦,孩子就特别高兴,说我会写字啦!所以,孩子就经常会用写字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曾经的墨西哥大地震,很悲哀,有一个孩子就上了黑板。刚刚学会写字的男孩说,“我很难过,因为我是一位孩子,如果我是一个大人,我就能够帮上忙。”一个刚刚学会学会写字的孩子会写出这样的话,这个孩子才会真正对学习有热情。循序渐进地看画画的话,带字的书,这个过程不要揠苗助长。但是,我们特别喜欢过早教很多东西。有些家庭不强迫孩子认字,反而孩子倒认识很多字,因为,没有强迫,他反倒觉得探索这个世界很有意思。对于任何一个孩子,一定要尊重他的天性。从他从他力所能及能够学到的东西开始,让他获得尊严感和成就感,不要让他总是面对挫折。这个时候,孩子就会更加热爱学习这件事。
6. 关于身体。儿童之家没有任何做这方面的训练,比如跑步、锻炼、俯卧撑。但是,孩子的健康状况都很好,孩子玩就是最好的锻炼。你能够让孩子玩起来这个运动量比我们都大。剩下的就是健康的心理因素。让孩子心情愉快,没有压抑,孩子心情好很多,反之,很多疾病来自于训斥,压力很大,会导致发烧、免疫力下降,大量的疾病是来自于心理上的摧残。
儿童的正常化,一个特别完美的小孩才是正常的。这里指的正常和不正常是理想化和不理想化的区别,什么是不正常。这本书中有一个概念就是归一,就是偏离正常轨道的小孩能够通过教育环境进行改变,有一个案例,就是墨西哥地震的孤儿,在进入儿童之家的时候,他们很沮丧,他们的反应是不正常的,呆滞,不想参加活动等不在正常的范围之内,那么老师就是让他们玩绅士化的游戏,比如,贵族是如何上菜的,应该怎么讲礼貌,逐渐让孩子从木讷、呆滞的状态中慢慢恢复过来,重新开始欢笑,重新和其他孩子玩在一起。这就是一个正常化的过程。
有一种不正常的情况,会遇到富家子弟,他们完全不在状态,觉得什么都没有意思,都不好玩,这也是不正常,一个孩子不应该对其它东西丧失兴趣,家庭条件太优越,在家里会有各种各样的人来帮忙打理各种事情。老师和家长就给予充足的时间,他们相信一个孩子能够回归正常化绝不仅仅是老师的责任,一个孩子能够回归正常化与自身的调节能力是有关系的,这些富人家的孩子待了一段时间之后,也慢慢开始探索,慢慢玩一些简单的游戏,开始专注于自己想要发现的东西。这就是一个正常化的过程。这就是归一的过程。
如果一个大人用不恰当的方法来对待孩子,那么孩子会有哪些问题。
1. 神游。孩子不像不别的孩子一样专注,什么事都不投入,注意力不集中,上课看其它地方。我们上课的时候应该就是要盯着老师看,这样下课也不需要怎么复习。应该上课使劲盯着老师看,认真听,下课才能够使劲玩。有些人天生涣散,不认真听,这样的家庭都会有些问题,比如爸爸妈妈吵架,这样的环境下,孩子就是会涣散,家庭里充满争执、恐惧时,孩子是没发注意力集中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给孩子太多的玩具,孩子的注意力会涣散特别快,会从这个玩具跳到那个玩具,那个玩具跳到另外一个玩具。一段时间内给孩子特别热爱的玩具,不要给予特别多的玩具。
2. 障碍。障碍来自于过度培养,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教他英语、数学、认字。那么孩子上了一年级就不会认真。逐渐到了后面就会听到数学就感到烦。过早给予孩子教育的家庭,孩子的成绩反而越来越糟糕了。因为你给他邪恶学习造成了障碍,没有给他按照他的节奏来探索这个世界。而是给予过多的灌输,结果会产生逆反和傲慢的心理。“有什么好学的”,产生障碍之后,再让孩子对于探索和学习的乐趣就非常难。
3. 依附。孩子永远粘着爸妈,自己不玩,只跟父母在一起。孩子其实喜欢自己一个人玩,但是,当孩子放弃自己一个人玩,一定要和父母玩的时候,凡事依赖父母的时候,这个孩子长大之后会懒散。懒散是因为他缺乏责任感,他认为都是与父母有关,都是父母给予的东西。所以,成年时候的各种伤,都是小时候造成的。
4. 权力欲。就是孩子命令大人。孩子总是通过大人来获得更多的东西,还要要求这个,那个。我们总是没有底线地满足孩子,后来,孩子总是指挥大人,并且发现指挥大人达成目的要容易得多,所以,放弃了自己的努力和探索,他总是说,你帮我做这个,帮我做那个。大家其实要让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不是什么事都是要通过大人来实现。
5. 自卑。自卑在自于苛责。如果家里的客人打破杯子,我们会说没事的,这个杯子便宜。当孩子打破杯子的时候,我们会说,这是妈妈最喜欢的杯子,当他发现你对他和对客人的态度不一样的时候,孩子就会有自卑心理。我们往往对孩子的要求比对普通人要高,我们对孩子的要求比对自己都要高。导致孩子在长大以后很容易形成自卑的特征,他不会有足够的自信,认为自己没有足够的力量来做事,因为他从小就被不断被批评,不断被否定。包括身体问题,身体出现疾病,比如,发烧、免疫能力下降、心脏病等,都和教育方法有关系。
以上的心理畸变有没有可能回归正常呢?回归正常的方法。
1. 依靠外部的努力,比如,老师和家长要尊从孩子的节奏。允许孩子不断探索,给孩子创造不断学习和探索的过程,让孩子通过劳动来完善自己的人格。
2. 孩子有自身的调节节奏,当你尊重他的节奏之后,孩子很快就会恢复到正常的状况。所以,什么时候努力都可以,那么,为什么我们很多家长就是做不到这点呢?这就是孩子与父母的冲突问题,孩子与父母的冲突主要来自(1)主导本能:孩子享有他自己的话语权,孩子想自己主导自己的人生,但是,父母总是把孩子视作是自己的产品,是我们的财产,所以,父母认为要管着孩子,当父母用这样的态度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双方在控制权上就产生了很多的争执,那么主导本能的矛盾,会导致很多家长不会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2)工作本能:成年人经受了这么多打击长大之后,工作这么不容易,挣钱这么不容易,成年人会将工作视为负担,当将工作视为一种负担的时候,你真的会想让自己的孩子工作吗?不会的,你会让孩子休息,因为,休息是最好的,你想把最好的给孩子,你就会和孩子说,来,爸爸帮你做。你有很多种方法让孩子过得舒服,你就不认为工作本身就是学习的一个过程。但是,孩子的工作本能是什么呢,孩子是通过自己的工作来认识这个世界。就比如,扣扣子,自己背书包,在家里洗碗、布置餐台等,这些是孩子在探索和学习完善自己的过程。所以,你会发现孩子在小时候在帮助大人干一些事会特别得愉快。如果用物质奖励的方式让孩子工作,就立刻用成人的方法破坏了孩子探索世界的本能,孩子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会觉得很好玩,很愉快。因为成人活得太累,因为成人将工作当成了养家糊口的事情,所以,成人就不想让孩子工作。成人应该将工作看作是不断提升自己,精进自己,修炼自己的方法,这样就能够将工作干得很好,比如稻盛和夫。普通的人,在下时候受过伤,长大之后受工作的苦,就变得不喜欢工作,所以,我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参与很多劳动,使得孩子没法通过劳动来认识这个世界。
了解这几点后,你应该尊重孩子的学习规律,应该让他重复做一些事情,应该让他参与到家庭的工作中去,探索这个世界,对他保持足够的尊重。把他当作大人一样得对待和对话。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孩子会成长得非常阳光,健康、开朗。我们可以用良好的教育来调动每一位老师和家长,让孩子回归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所有的父母都具有一个伟大的使命,他们是唯一能够和必须拯救自己孩子的人,因为他们有社会中组织起来的力量,并能够在共同生活的实践中采取行动,我们必须意识到自然界托付我们使命的意义,这个使命使他们超越社会,并使他们支配所有的物质环境,因为他们手中确实掌握人类的未来。希望大家珍惜手中的权利,把孩子培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