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书,看似局促,实则博大精深
有这么一类书,作者刻意把写作的那个时间和空间局限在某一个很小的长度和宽度里,如此来讲述。
我惊讶的是,在那个“某一年”、“某一天”、“某一个房间”为标题下,居然能洋洋洒洒写出一本书,写作动力可见一斑。
先不论为什么要这样写,光是写得出几十万字这么大的体量来,已经够吸引人去猎奇了,更何况有的书还成为了畅销,甚至是经典。
我还没有看完的《长安十二时辰》、《两京十五日》、《趣味生活史》就是典型的代表。
他们好像把很多的史料、素材,集中放在一个特定空间、特定时间的“火药桶”里,加压、点燃、爆炸,升空的一定是绚烂的烟火,给我们带来的也一定是畅快的阅读体验。
我在想,一天能够干些什么的时候。远在唐朝的某一年的某一天,长安死囚张小敬临危受命,与少年名士李必携手在十二时辰内拯救长安,期间涉及了很多人和事,信息量之大,节奏之紧凑,让我不忍放手。字里行间,每每出现的名词都反映了当时那个时期的称谓、物件名称、习俗,方方面面。我还试着想百度里搜寻到准确的解释,才发现,仅仅几页就能耗费我一天的时间来搜寻。作者历史积累之深,不得不佩服;
同样,一栋房子,从门厅到厨房,到客厅,到餐厅,再到书房、卧室、卫生间、地下室,最后再到门外花园,作者都意识到,房间里每个寻常事物背后,都隐藏着人类几千年的历史。
在《趣味生活史》中,作者说到:“卫生间是一部个人卫生的历史,厨房是一部烹饪的历史,卧室则是一部爱情、死亡和睡觉交叉的历史”。书中梳理了“从建筑学到电力学,从考古学到园艺学,从食物储藏到流行病,从香料贸易到埃菲尔铁塔,从女性时装到室内装潢的演变脉络”。如此之多的学科,包罗万象,居然就这么在一栋房子里被作者给联系起来了。
作者故意在这么狭窄的空间和时间里讲述,使用了精巧的结构,却有着巨大的剧情容量,光看书的标题就应该为之喝彩了。
我印象最深的则是,在细节与细节之间,潜移默化地告诉读者,很多的点后面其实有着庞大的网络,知识的网络,触及一点而引发很多领域的联系。有时候跨度之大,令我咋舌。这样的联系好处在于,通读完全书,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让我继续寻找相关书籍继续阅读,不管是史料文献,还是历史小说,又或者是跨学科的其他读物,连绵不绝。虽不是故意为之,却解决了我到底要在接下来读什么书的问题。
再提作者刻意把自己写的书限制在很小的空间和时间里,并不是我所想象的,只有很少的东西可以讲,或者能够联系的知识屈指可数。相反,他们所讲出来的东西,博大精深,所及甚广。无论从认知还是知识储备方面,都是我所不能及的。
因此,这样的书,值得我一读再读,每次都会从中探索出不同的知识和疑问,让我再去寻找更为广阔领域里寻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