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都港区的故事(2)
现在的东京都港区原由芝,麻布,赤坂三区统合而成。其中有不少与历史大事件息息相关的场所散落在区内,今天我们着重介绍几处。
乃木希典 旧邸
位于赤坂八丁目的乃木公园内,至今保留着 乃木希典 的旧宅。明治35年(1902年)起,乃木希典夫妇在此居住。作为明治时代的陆军军人,乃木希典因在日俄战争中攻陷旅顺口而闻名(虽然事后对其的能力存在着赞否两论)。
号称明治时期"军神"的乃木希典大将
http://news.makepolo.com/7202256.html大正元年(1912年)9月13日,是在同年7月去世的明治天皇大丧(出殡)的日子。乃木希典夫妇在当日下午于家中双双自杀殉死。
下图便是当日上午乃木夫妻在家中所拍摄的照片,当时两人死志已定,并且均穿着上了正式的礼服。午后时分,两人相继自杀。
https://ja.m.wikipedia.org/wiki/乃木希典#/media/ファイル%3ACount_Nogi_and_his_wife.JPG
日本历史上对乃木希典的评价至今一分为二。
虽然明治维新给日本带来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先进制度与技术,民智启蒙的也非常迅速。但相对底子贫弱的日本毕竟经不起战争中大量的人力与物力消耗。因而在日俄战争中,日本一直追求速胜且极力避免与家大业大的俄国人周旋。但在中国旅顺口争夺"二O三高地"的战斗中,乃木的指挥能力却深收朝野内外的广泛质疑。
1904年8月的激战中,乃木所率领的第三军几乎损失了1/3的兵力也无法攻克俄国人死守着的203高地,惨烈的消耗战仍在持续。此时,乃木的两个儿子也已在前线战死。双方的攻防战一直持续到了11月底,而为了夺取旅顺口,日本全国也决定孤注一掷。明治天皇亲自向第三军发出敕命,鼓励士兵们不惜一切代价攻克顽敌。乃木希典也表示,如有必要,他将亲率预备队冲锋。自日俄战争开战后,日本陆军陆续开赴前线,唯一留在本土的现役师团是由屯田军改编的第七师,日军统帅部决定将第七师立刻派往中国东北,投入攻占旅顺的战斗。这样,日本本土只有后备役老兵了。明治天皇为此还作诗感慨道:“男儿意志刚,纷纷踊跃上战场,国事应共当。留下庭院寂无声,可怜孤老耕作忙。” 就在场这高烈度的消耗战中,日军最终于12月5日占领该高地,但据战后统计。此役导致日军损失人员6万余,而俄国方面亦损失高达4.4万左右。这对于明治维新后刚刚复兴的日本来说,可谓确确实实的"惨胜"。
归国后,乃木希典来到明治天皇面前宣读《复命书》(出征统帅归来后要向皇帝复命)时请罪,对于在战争中造成较大的兵员损失负全责,他痛哭之余但求一死。但当时的明治天皇却对他说"你的心情朕理解,但现在不允许你自裁。如你无论如何都想切腹以谢天下的话,那至少要等我死后才可以。"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乃木希典比明治天皇大三岁,当时天皇一心想维护这员爱将,所以内心思忖这样做的话,无论如何自己不会先死,那么乃木希典也就得以寿终正寝了。因此,明治天皇还让他担负教导皇孙——裕仁亲王(此后的昭和天皇)的职责,成为了后世天皇的"帝师"。
但孰料在6年后的7月,明治天皇因长期患有糖尿病而去世,因此乃木希典也就遵守之前的皇命,于明治天皇的灵柩驶出皇宫的那一时刻(明治天皇驾崩时曾鸣炮致哀),在家中与妻子双双自裁身亡。
后世有关日俄战争的研究著作不少,而针对"二0三高地争夺战"的分析文章亦很多。其时将当时日本的战略与二战时期相比就会发现,其用兵理念似可寻到相似之处。力求在短时间内寻找到敌人主力后,利用己方团队协同及单兵素质佳等特点,主动挑起决战,然后幻想一战溃敌,从而迅速的解决战斗。这样的思维方式皆因其岛国地缘环境中资源匮乏等先天条件之不足而导致。
消耗战,长期战绝不是日本所希望看到的。打仗其实打的是经济,是国力,是持久力和忍耐力。而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其政治体制改变后可谓获得长足进步,但至关重要的从农业国向工业国家的转化却尚在途中。日俄战争原本并非其所希望的,但终究还是没有忍住借机扩大势力范围的迫切心情,而不得不与资源雄厚,人口众多且是大陆国家的俄罗斯拼个你死我活。事实证明,日俄战争虽然最终以俄国战败且日本战胜而结束,但一个仅是连续失败了几次大战役,且俄国沙皇还有意在短时间内重整军力以再战;而另一方的日本则是艰难惨胜,再没有国力继续打下去了(日俄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天皇号召包括自己在内的国民节衣缩食,其每日只进一餐;而皇后更是连自己的首饰珠宝都捐献出来做了军费)。
学徒出阵
当谈到日本于二战末期的挣扎时,难免会提及著名的"学徒出阵",其对日本国民内心的震撼与影响至今难消。学生原本是国家发展之动力,青年也应是未来之期望;而一场战争却令他们被迫走出教室踏入战场,而且当时已尽战争结束,日本战败的命运已定。而这些学生则完全被当作了垂死挣扎中的"国运牺牲品"。
所谓"学徒"即指当时还在大学及高等学校中学习的知识青年;而"出阵"则顾名思义就是走上战场。当战争从消耗战转入单纯的焦土战后,日本军队的兵源已严重不足。原有的预备役早已投入了焦土抗战的前线,而且仍旧无法满足战备需求。于是,当时的军国政府便下令强制动员仍旧在校学习的知识青年走上战场。
在港区内共有两所学校被指定为"学徒出阵"的对象——"庆应义塾(大学,大学预科,高等部)以及"明治学院(高等商业学校)。昭和18年(1943年)12月,仍旧在庆应义塾大学内学习的三千余名生徒直接入伍;而从明治学院也有二百余名学生直接参战。当时还有一个规定是理科学生可有条件的避免"出阵",而大部分文科生则必须这样做(因为理科学生现在或未来均是建设国家需要的专门人才;相比之下,比较没用的文科生则适合去送死)。
"出阵"后,这些学生的命运可谓凄惨!很多人只能获得最低级的军阶,从而被安排在第一线作战,自然阵亡率极高。而即便有些学生做到了下级军官,也只是接受了简单的飞行操纵训练后就受命作为"神风特攻队"冲向了美军航舰。根据日本战后统计,这些学生入伍后即被投入一线战场,而当时的战况已极端恶化,很多学生面对的是"玉碎","沉没"及营养不良,补给不足等惨况。1944年末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的这段时间里,大部分的"学徒"成为了"特攻"的主力。
学徒出阵壮行会 昭和18年(1943年)10月21日
https://ja.m.wikipedia.org/wiki/学徒出陣
至今,当日本"学徒出阵"的幸存者谈及此事时,无不令人动容。知识青年原本是国家栋梁,肩负未来期望的一代,并且很多生徒不仅家境富裕,而且未来还有希望成为社会的管理者。
令人感叹的是:很多人尚未完成学业便凋零于战场,在明知无望的战斗中殒命。
但另一方面,战后"学徒出阵"的幸存者们从战场上归来后大多继续完成学业,之后遂成为缔造日本再次崛起的中坚力量,比如:从早稻田大学第一商学部"出阵"的竹下登,战后成为日本内阁总理大臣;而在其之后的内阁总理大臣——宇野宗佑,则是神户商业大学的出阵学徒;还有村山富市也是学徒出阵的一员。日本宫泽内阁的副总理渡边美智雄也是东京商科大学的毕业的出阵者;日本统治台湾时代,李登辉(日本名:岩里政男)就是在京都帝国大学中在学的学徒出阵者之一员。
品川车站
“品川”一词,原指东京目黑河下游的河道名称,在其河口处曾有一个渔港名曰“品川凑”。这里曾是鱼类,大米,肉类的运输集散地。
品川车站是填海造地后才建立起来的。其列车的运行线路也是在海中构筑堤防后,于其上铺设铁轨而成。在日本的铁道历史中,品川站是最古老的车站之一。明治5年( 1872 年)10月14日、日本最初的铁道线路——東京(新橋駅)~横浜間(桜木町駅)开通后,品川站就是其中停靠站点之一。历史可谓悠久。
下面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品川车站的外观。
明治 5 ( 1872 )~明治18年
http://koken-archi.xsrv.jp/tokusyu/shinagawa/deta/shi-05fm.htm
明治18年( 1885 )~明治34年
http://koken-archi.xsrv.jp/tokusyu/shinagawa/deta/shi-05fm.htm
明治34年( 1901 )~大正 5 年
http://koken-archi.xsrv.jp/tokusyu/shinagawa/deta/shi-05fm.htm
大正 5 年( 1916 )~昭和28年
http://koken-archi.xsrv.jp/tokusyu/shinagawa/deta/shi-05fm.htm
昭和28年( 1953 )~平成10 年
http://koken-archi.xsrv.jp/tokusyu/shinagawa/deta/shi-05fm.htm
平成10年( 1998 )~
http://koken-archi.xsrv.jp/tokusyu/shinagawa/deta/shi-05fm.htm
现在的品川车站
笔者自摄
至今,品川车站仍是东京都最重要的玄关车站,从机场或利用新干线抵达东京时,往往这里都是第一个需要停靠的大站。而其周边更是写字楼林立——Sony,微软,Canon等日本大牌名企,都纷纷将总部挪至此处。品川站及其周边,无疑是日本最重要的CBD区域之一。
车站内多达30几条的线路四通八达,而且近乎24小时的运行时刻表,也让来往于这里的行人们感到便利非常。没看到过品川车站内早晨上班大军行进光景的游客,便不能说真正的了解日本人这个族群的特征;而晚间没在车站附近小酒馆里喝过几杯的,也很难理解在日本的职场文化中,酒的地位为何重要。
你可以在这里清晰的感觉到现代与近代日本之交汇,同时也能更好的发现一些异国文化中有意思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