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节——美如画的民俗风情
龙头节即龙抬头,也称“青龙节”,是民间传统节日。二月二,龙抬头,人们欢庆节日以示敬龙祈雨,祈求大丰收。
【龙头节起源传说】
传说一:
起源于伏羲氏时期,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后来黄帝、尧舜禹纷纷效法,周武王时期还举行盛大仪式,号召亲耕。
传说二:
武氏位唐皇,天帝怒,命龙王三载不降其雨。龙王悯世人苦,违意私降甘露,惹帝怒,遂罚其于山底,碑铭:金豆花开免罪归天。众恩于龙王,户户爆玉蜀黍花供天帝之,故恕,龙王归权,普降春水。正逢农历二月二,故此后爆玉蜀黍花祈愿,名之龙头节。
传说三:
旧时人们把黄道附近星象分为“二十八星宿”,分四大组,生四象: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龙形星象,称它为东方苍龙。人们观察到苍龙春天出没周期、方位与农时周期相一致,观察“龙抬头”的过程,后来就被赋予了多重含义和寄托,衍化成“龙头节”“龙抬头”了。
【龙头节历史演变】
宋朝时为“花朝节”,是百花生日。唐宋时期二月二虽然也是特殊的日子,但节日活动并未和“龙抬头”有联系。
元朝时期称为“踏青节”,就明确是“龙抬头”了。《析津志》相关风俗描述提到,二月二人们盛行吃面条,称“龙须面”,烙饼称为“龙鳞”,包饺子称为“龙牙”,馄饨称为“龙眼”。
明清时期称为“龙抬头”之日,这一日正直“惊蛰”节气前后,天气渐暖,蛇、蚯蚓、青蛙等动物从春光和春雷中惊醒,人们希望龙可以出现镇住有害的毒虫,期望庄田丰收,这就是“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
清末《燕京岁时记》记载“二月二日……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不但要吃面食,还不能做针线活,以免伤了龙眼。
【龙头节各地民俗风情】
辽宁地区龙头节清晨用长竿敲击房梁,把龙唤醒。同时也制作一些面食吃。
山东山西等地会用灶烟在地面画一条龙,俗称“引钱龙”。一是为了请龙回来兴云布雨祈求丰收,二是为了镇压百虫,祈求健康。
山东还流传吃炒豆的风俗,清晨家家用盐或糖炒豆子,称为“炒蝎子爪”。
江苏南通民间用面粉制成寿桃、牲畜,蒸熟之后插在竹竿上,晚间插进田间,祈求祭祀祖先驱赶虫灾,希望百虫之神不要危害庄稼。
北京人在二月二要吃春饼,还讲究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家,全家围坐在一起,把烙好的春饼放在蒸锅里,随吃随拿。
芮城合河地区有一种坚持千年的古会,山民们在这天会尽兴狂欢,展示自家最宝贵的宝物,希望能驱邪避灾,风调雨顺。
陕西地区外婆会给外甥和外甥女送爆米花和饽饽馍。
黄河三角洲地区会“放龙灯”,用芦苇等扎成小船,插上蜡烛或放上用萝卜挖成的小油碗,放在河里点燃为龙照路。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二月仲春,春昼初长,春耕到来。
花开花谢,四时轮转,朝暮珍惜。
在这样美妙的如画时节,欣欣向荣吧。
【淳韵小茶馆】
龙头节是美妙的时节,也是充满生机的时节,更是热闹忙碌的时节。
一年之计在于春,龙不抬头天不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一场知春好雨,春耕更忙。
忙里偷闲时,别忘了相约茶馆,来鉴赏与龙头节息息相关的龙头一捆竹紫砂壶吧。
周一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