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父亲又回到了故乡

2022-11-05  本文已影响0人  天路弯弯

        每天上班总要路过我故乡的村庄后的一条公路。每次路过时,总忍不住远眺一下,位于村庄中间、夹在两边邻居高楼之间的那两间低矮的土夯墙的老房屋——那便是生我养我的摇篮之地。而且每次都禁不住地隔着疾驰的车的玻璃窗,远望一眼老房屋后边那座孤独而立的、长满荒草的父亲的坟茔。

望着那老房屋和坟茔,此刻此情的我,总免不了喃喃长叹:父亲您又回到了故乡!

那老房屋是父亲一生的不舍和眷恋。父亲那时还年轻,不知道操心家务,那年代一个字——“苦”,这是父亲的父亲——我爷爷留给他的唯一的家产!这家产牢牢地镶嵌在故乡的土地上,父亲竞守望它一辈子!现在又轮到我们做晚辈的守望了。

一辈子!不容易啊!

故乡,这个多么富有亲情情愫的名字,人人都拥有它,敬仰它,眷恋它,不舍它,最终都还是紧紧地拥抱它。多少人心里装着它,身上背着它,嘴里念叨着它,走南闯北,远涉重洋——因为它是每个人温暖的怀抱,遮风避雨的港湾。那不同的故乡,却有着相同的情结和深情,就像每个人身上穿着的衣服,各样各色,平平凡凡,但都离不开它的相同点——温暖又温馨,离不开它的不弃不离的缠绵,离不开它的终生与你相伴的虔诚。

这温馨的故乡,陪伴着父亲的一生,记载着父亲的足迹。

父亲是解放前出生的人,在那个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度日如年地熬过了“光腚”的幼年时代,在赤贫、穷困潦倒的时期,度过了他的身为“贫下中农”身份的、整日都处于半饥饿状态的少年时代(父亲后来回忆说)。

一个人的少年时代,该是无忧无虑的、天真烂漫的、快乐得如过新年般的。无论富与穷,贵与贱;无论是纨绔子弟,还是穷家小子,在各自家庭怀抱的温暖中,在大人们的呵护下,少年快乐的时光总是充盈着每一天的。富有富的烦恼,穷有穷的忧愁。那年月,穷家少年的忧愁,总是整日担忧着填不饱肚子。处在那个饥荒的年代的父亲,上顿不接下顿,顿顿稀溜着掺杂着红薯叶的红薯面汤汤,啃着混合着野菜的硬“窝窝头”,津津有味地嚼着生红薯度日。哪能不羡慕地主老财们富家少年手中的白蒸馍,甚至香肉骨?哪能不羡慕富家少年身上绸缎锦衣?嗅着从地主富家院内飘出的菜肴肉香味,穷家少年哪能忍得住味蕾垂涎呢?

同一个天,同一个地,同一个村,有着不同的生活,不同的少年时光!

父亲就是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充满快乐而又充满忧愁地熬过了他的日子苦难的少年时光,跨入到了充满朦朦胧胧的幸福希望的青年时代。

青年时代,对于父亲一生来说,是一个柳暗花明的好转机——苦尽甘来。也是爷爷奶奶的积德好!赋予了父亲一个瘦高硬健结实的体格和智慧的头脑,使父亲在十八岁那年,顺利地通过了征兵审查的严关,当上了一名来之不易的、令人艳羡的人民解放军!

这是他的好造化,好福气——要知道,在那个苦难的年代,能一下子跳出"龙门",“平步青云”,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如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百万学子勇闯“独木桥”而幸运考上学的学子一样,凤毛麟角!炙手可热!令所有同龄人、亲戚朋友、同学、邻里们羡慕不已!无疑是家族史上闪耀着灿烂光辉的一页!光宗耀祖。

这也算是上天的赐福!成全了父亲的夙愿,使他挤身于把生命献于祖国的人民子弟兵的行列,从此,也转变了父亲苦难的命运,使他在姊妹兄弟众多的家庭中,幸运地脱颖而出。这给当时的大家庭带来了不小的震动,不少的欢喜,不少的福气和吉运,惠及着子孙后代。

有道是,人穷志高。穷家子弟出身,自然身穷志不穷。入伍后的父亲,一步登天,志存高远,生活很幸福。正如他后来回忆的,自感掉进了"福窝"——最起码能填饱了肚子,也能吃上地主老财富家子弟们手中的花卷馍(白面和红薯面混合)和白蒸馍。这在当时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月,对父亲乃至所有人来说,都应该知足了!有愧的是,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们当时还苦苦挣扎在穷得叮当响的日子里。

戎马生涯,军伍生活,尤其是援朝作战,使父亲度过了他一生中最辉煌、最幸福、最光荣、最难忘的时光。与其说这荣耀是个人的、家族的,倒不如说是时代的、祖国的。众所周知,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历史,是一座中国作战史上的里程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是一场立国之战,一扫中国近代史的屈辱,打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威,打出了中华民族的国威。它体现中国人民不屈不饶,保家卫国的决心和力量,体现了唇齿相依,荣辱与共,顽强共战一切胆敢来犯之敌的正义的民族精神!它召唤着时代军人那永不屈服的军魂!它是中国军人的骄傲!

父亲就是这援朝志愿军中的一员。他穿着军装,背着行囊,扛着钢抢,胸怀祖国人民的期望,带着亲人的问候,带着对未来的憧憬,义无反顾地跨过了鸭绿江,踏上了异国他乡,奔赴援朝的战场。他揭尽全力报效祖国母亲的养育之恩,守卫祖国领土完整和人民的幸福生活的安宁。他喝着异国他乡的水,顶着异国他乡的蓝天,滚爬着异国他乡的尘土,感受着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在援朝作战的生死考验的关键时期,父亲不辱使命,向死而生,置生死于度外,把青春和一腔热血洒在了异国的疆土上。打败了气焰嚣张的美帝国主义的“纸老虎”,取得了辉煌的援朝战争的胜利,凯旋回国!父亲所在的团队也荣获了援朝出国作战集体三等功!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召开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大会。年事已高的父亲终于在有生之年,通过电视媒体,亲眼目睹了大会隆重的盛况,感慨万端!老泪纵横!地方人民政府、人武部、民政部等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和领导,亲自登门,把一枚“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落款:“中共中央  国务院  中央军委”)庄重地挂在父亲的胸前,并将一块金光闪闪的、写着“光荣之家”的精致的小长方形牌子,钉在我家门楣正上方。这是进入晚年的父亲最光荣最幸福的一件大事,一件喜事——那激动的心情不亚于当年他雄赳赳气昂昂地出国作战的激情。没想到援朝作战胜利70周年,党中央没有忘记他们援朝作过战的这一代人!自己又受到了党和人民给予的如此光辉的荣耀!

这荣耀,是军人父亲的,也是党和人民的。我们做晚辈的有这样的父亲而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我们应该向作为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父亲致敬!向父亲学习!

光阴似箭,时光匆匆。转眼到了上世纪60年代初,父亲转业到了地方工作,一干就长达30多年。工作上兢兢业业,生活上勤俭持家,为养育我们姊妹们,操劳奔波,使我们做晚辈们的,如今都有了幸福的生活。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年迈的父亲才从一线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

退休后的父亲的晚年生活,一直在儿女们的身边度过,并得到了儿女们的尊重和精心照料,应该说他的晚年生活也是美满的、幸福的。在和父亲晚年相处的日日夜夜的岁月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深深地体会到了父亲一生的胸怀,是宽厚的,是善良慈爱的。他不仅为祖国这个大家庭,出了力,流了血汗,做了贡献,而且也为我们这个小家庭,尽到了一个做父亲的应尽的责任。我觉得父亲的一生,是很了不起的一生!是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是当之无愧的一生!是充满苦难而又幸福弥足的一生!

有道是,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人行万里,终回故里。父亲在度过了他不平凡的八十六了春夏秋冬后,亳无遗憾地离我们驾鹤西去,寿满天年。

这就是父亲的一生——有幸跨过异国他乡奉献青春,无悔胸怀建设祖国事业的一生!从故乡的起点出发,跋涉千山万水,踏过峥嵘岁月,将青春年华和智慧力量,毫无保留地全部奉献给祖国和人民,又无怨无悔地、无所索取地回到了人生的原点——他热恋的故乡。而那两间个子低矮的、墙脸斑驳的、饱经岁月沧桑之苦的土墙青瓦房,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的洗礼,毅然决然地屹立在老宅院内,陪伴着父亲,守候着父亲,不弃不离着父亲,永远相望着父亲!使父亲不至于过于孤单而寂寞。

每当我工作上班,路过故乡的村庄,遥望那座矮矮的旧房屋,和那安安静静“蹲”在旧房屋后面的、已长有荒草的父亲的坟茔时,我就会情不自禁地眼眶潮湿,就会情不自禁地心中不断地默默地祈祷着、祝愿着、敬仰着、感叹着:父亲您又回到了故乡!愿父亲在天之灵,幸福安息!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