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今教育现象的一点思考

2020-11-10  本文已影响0人  和悦阳光

一、  历代教育制度

西周,主要是官学兴盛,贵族们学在官府,官师合一,到春秋战国,官学衰废,私学兴起,在社会阶级关系不断分化集结的过程中﹐士阶层有了新的发展。

汉代,太学建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官立大学制度的确立。太学学生的出身多为官宦子弟,亦有家境贫寒者,一些官宦子弟可享受国家俸禄,而贫寒子弟则不仅衣、粮自理,连照明的脂烛也要自行解决。汉代出现了世代为高官的贵族家族和地方豪族。

魏晋南北朝,官学和私学都有所恢复, 当时的士主要是世代为高官的贵族家族和地方豪族,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

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出现改变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局面,许多寒门学子纷纷通过读书考功名改变了自己和后代的命运。正因为有这巨大的诱惑力,所以许多穷人家的孩子不惜“十年寒窗苦”,只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宋代书院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组织形式,具有一套相对完整的规章制度和办学特色,这些规章制度和办学特色,在宋代大体形成,趋于定型,并为以后历朝书院所袭用,构成完整的书院教育模式。

二、  经济和教育的关系

看下组数据:

1865—1905年,即清政府废除科举之前,超过70%的教育精英是官员子弟,来自全国各地的“绅士”阶层;

1906—1952年,超过60%的教育精英是地方专业人士和商人子弟,尤其是江南和珠三角地区;

1953—1993年,约超过40%的教育精英是来自全国的无产阶级工农子弟;

1994—2014年,超过50%的教育精英来自各地区的有产家庭,与特定的重点高中。

建国之后的教育精英阶层的转变,背后有怎样的规律,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现象?

教育现象反映社会现象,社会现象背后是经济现象。中国现实问题主要是区域、城乡二元对立的加剧,在这个背景下理解社会问题、教育问题就有了依托。中国改革开放,打破原来的“公平”,用效率来带动经济的发展,也出现了区域、城乡的巨大差异。

区域、城乡的对立也出现很多社会现象:阶层固化、思维板结化,如何打破阶层及阶层的思维局限,突破之法在哪?这就要区分在位、不在位的阶层,精英阶层和普通阶层,这两个阶层的选择各是什么?

中国传统是学而优则仕,上好大学跳出原有阶层,“衡水中学”模式便应运而生,适合全国。北上广的精英阶层不理解,他们站在了教育的优势(低分)基础上,无法体会普通大众突破阶层的心态。

精英教育和“衡水中学”模式的对立,主要是在中国经济严重不平衡的大背景下,结合经济改革、社会改革层面(教育体制)可以更好理解。

三、  教育何为?

经济问题,无法解决的前提下,教育何为?朝向与未来在哪里?也就是实然选择和因然期待。

贞元教育在中华大地上,做出了自己的尝试。让学生有独立的人格、主体意识挺立,方方面面体现出人之为人的高贵与尊严,正如校歌中所唱,“逝者如斯,心何所向?以日以年,如花绽放;天地悠悠,众美其香;立己达人,我行四方”。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